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张武军:国民革命时期的空间变动与鲁迅的杂文写作

2025年4月13日上午,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武军在学院101会议室开展了一场题为“国民革命时期的空间变动与鲁迅的杂文写作”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长华教授主持,现当代文学、学科语文等专业师生积极参加。

图片:徐嘉仪

讲座伊始,张武军教授首先对鲁迅的文学家身份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尽管鲁迅在文学、思想、革命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其杂文写作尤为独特且影响深远。张教授特别提到了鲁迅与革命文学社团组织南社的关系,指出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伴随着革命的步伐,但他并不赞同直接牺牲,而是更倾向于韧性持久的战斗方式。

随后,张武军教授将话题转向了鲁迅与国民革命时期的空间变动。他强调,国家革命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鲁迅的杂文写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张教授指出,鲁迅的名字是与他的经典作品《狂人日记》一同产生的,这部作品标志着鲁迅的文学家身份的正式诞生。他进一步提到,日本鲁迅研究界对鲁迅诞生的原点意识有着深入的研究,而《狂人日记》正是鲁迅文学创作的起点。

在讲座的前半部分,张武军教授详细剖析了《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与时间概念。他指出,虽然《狂人日记》中并没有明确的日期记录,但鲁迅通过虚化时间的处理方式,构建了一个心理时间与寓言时间交织的叙事空间。张教授特别考证了《狂人日记》第一篇中“今天晚上”这一时间表述,认为它对于理解整个作品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主人公的口述时间并不等同于作者的实际写作时间,而纪年方式往往承载着作者的立场与态度。张教授还分享了鲁迅对月亮意象的独特运用。他提到,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多次提到“很好的月亮”,并将其与启蒙主体的觉醒相联系。张教授指出,“月亮”意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变动,更寓意着革命的成功与终结。他进一步提到,鲁迅在辛亥革命后对绍兴光复的清晰记忆,以及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农历九月十五的月亮,都反映了鲁迅对空间变动与时间流转的深刻洞察。

图片:熊宣宣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张武军教授将话题转向了鲁迅的杂文写作与空间变动的关系。他强调,鲁迅的杂文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更是对空间变动所引发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敏锐洞察与独特表达。张教授特别提到了鲁迅在杂文中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空间变动的描写,以及这些变动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张教授还特别关注了鲁迅作品中的空间互动与叙事主体的诞生。他通过详细分析鲁迅的归乡经历与文学创作,指出两个空间的互动构成了鲁迅独特的叙事主体。他还提到了鲁迅对南北空间变动的深刻洞察,认为这种变动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的主题与风格,更推动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们纷纷就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空间变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等问题向张武军教授提问。张教授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并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刘长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熊宣宣

图片:徐嘉仪、熊宣宣

审核:汤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