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张均:《额尔古纳河右岸》诞生记——兼谈当代文学研究的“内”与“外”

2025年4月11日下午,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教授莅临我校讲学,在湖南大学文学院101室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额尔古纳河右岸》诞生记——兼谈当代文学研究的‘内’与‘外’”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罗宗宇教授主持,我院师生积极参加。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是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现了大兴安岭鄂温克族使鹿部落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存史诗与文化变迁。讲座伊始,张教授提到了《右岸》的缘起。他通过《右岸》跋来观察小说的“泥土”与“种子”,并指出其研究与探讨的核心问题:本书是怎样写成的?少数民族的创作与困境是什么?”张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对鄂温克使鹿部落真实资料的考察。鄂温克使鹿部落自贝加尔湖东迁至大兴安岭,以狩猎与驯鹿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张教授指出,该部落虽仅有二百余人,却备受国家优待。这种特殊待遇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焦点以及重点文艺表达对象,成为“文化活化石”的象征。

接着,张教授讲解了他的《右岸》“种子”考。张教授关注到,迟子建在创作《右岸》时,以鄂温克人“人性的包容与温暖”为“种子”,构建了部落百年兴衰的史诗。在此基础上,张教授重点提到了小说对现实的“选择性遮蔽”,如鄂温克人真实的饥饿和肺结核高发等困境、现代化诉求均被淡化。他还进一步指出,《右岸》中的生活是被“创造”的传统。《右岸》通过“去历史化”“原始被重述为自然”“发展被重述为衰亡”“现实被重述为神秘”来解构、重塑了文化记忆。教授指出这种书写迎合了主流社会对“远方乌托邦”的想象,却遮蔽了少数民族在现代性中的真实挣扎与适应。

最后,张教授讲述了少数民族书写的困境。他发现,当前少数民族文学陷入了“文化压倒人性”的困境,并谈及“文化”的理解问题,认为文学应回归“完整的人”。此外,张教授还总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内”与“外”,呼吁研究者以“文本+史料”方法,重视历史语境及文本周边的生产“故事”,形成内外互动、考释并举的研究氛围。

在互动交流环节,张均教授耐心回答了在场师生的问题,并分享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与写作中的心得体会。最后,罗宗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张均教授的讲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能为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庄宇蝶

图片:张冰滢

审核:罗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