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上午,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普光在学院101会议室开展了一场题为“新文学变革的文化模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长华教授主持,现当代文学、学科语文等专业师生积极参加。

图片:徐嘉仪
赵普光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为师生们深入剖析了新文学变革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讲座伊始,赵教授首先概述了新文学变革的历史背景,强调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为新文学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新文学变革的文化模式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后,赵教授详细阐述了新文学变革的两种主要文化模式:纵向的“汲古求新”与横向的“唤醒激活”。在纵向模式中,赵教授深入解析了“隔代遗传”与“弱者同情”两种策略。他指出,“隔代遗传”是指新文学家们为了反抗和否定现实,往往越过离当前变革最近的一段历史,上溯到更早的传统中寻找资源和根据。例如,五四文学革命中,新文学家们就通过推崇晚明小品文等方式,来否定和颠覆清代以来的文学传统。而“弱者同情”则是关注传统中处于主流之外的弱势和边缘地位的资源,通过发掘这些资源来为当前的变革提供合法性支持。赵教授以鲁迅对古小说的钩沉研究、周作人对清儒笔记的“夜读抄”等为例,生动展示了这一策略在新文学变革中的应用。
在横向模式中,赵普光教授强调了域外文化对新文学变革的激活作用。他指出,西方文学、文化典籍的引入,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更在深层次上激活了中国作家内心的创作潜能。赵教授特别提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认为这部作品虽然直接受到果戈里作品的启示,但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鲁迅对身边真实生活和体验的挖掘与呈现。此外,赵教授还通过莫言等当代作家的创作实践,进一步阐述了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创作的激活作用。

图片:熊宣宣
此外,赵普光教授还特别关注了新文学变革中的读者维度。他强调,读者是新文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阅读需求与审美趣味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方向与风格。赵教授通过读者调查、阅读史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了新文学变革时期读者的阅读行为与心理特征,并指出读者维度的研究对于理解新文学变革的文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纷纷就新文学变革的文化模式、文学创作与读者关系等问题向赵普光教授提问,赵教授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并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主持人刘长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熊宣宣
图片:徐嘉仪、熊宣宣
审核:汤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