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黄子平:四十年后话寻根——重读阿城、韩少功和王安忆

2025年9月26日晚,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黄子平在文学院207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四十年后话寻根——重读阿城、韩少功和王安忆”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谭桂林教授主持。

黄子平教授由1984年12月杭州会议的来龙去脉以及一些趣事谈起,他回忆到1984年杭州会议是非正式性的,会议上未设统一议题,却在口语交流中生成了“寻根”这一逃逸路线。这种去中心化的文化生成方式为当代跨地域、跨媒介的协作提供了历史参照。他指出,在杭州会议后,韩少功发表了《文学的根》,阿城发表了《文化制约着人类》,这些文章的相继涌现,引发文坛对于文学寻根的关注。黄子平教授以阿城在《闲话闲说》一书中提及的“世俗文化的自为空间”为分析对象展开了具体阐述,他认为寻根这一概念与古语“礼失而求诸野”(出自《汉书・艺文志》)存在关联。黄教授进一步分析到,阿城在《棋王》中塑造的捡破烂老者、窑姐母亲、运动孤儿等人物,是“礼失而求诸野”的生动载体,这些人物的世俗生存经验中,展现了文化的底蕴和生命力,展现了礼崩乐坏后文化根柢的空间分布。

黄子平教授还指出韩少功在《爸爸爸》中通过鸡头寨的方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世界。这些方言词汇,保留了楚辞的遗响,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并且近些年来,不少创作者使用方言写作,比如方言歌、方言小说等等。他表示,官方语言和村民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角力。在《小鲍庄》的解读中,中官方语言和村民语言角力的结果是官方性语言更占上风。接着,黄教授以“坝与碑”的隐喻来解读《小鲍庄》,在他看来,寻根文学试图在语言洪流中建立记忆坐标。坝可以是阻挡官方叙事冲刷的方言土堤,碑则是官方正统的权威叙事。通过这种方式,文学成为抵御语言陈词滥调洪水的标记。

黄教授表示,德勒兹的“块茎”概念颠覆了传统的“根—树”模型。“块茎”强调去中心化,为寻根文学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他提出,寻根文学是重新发明传统而非回归传统,作家们不再追问“真正的根”而是编织“可能的根”,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生成新意义,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围绕寻根文学的先锋性、寻根文学的出路、寻根文学的当代脉络等问题与黄子平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黄教授结合具体作品与学术前沿,耐心细致地逐一回应,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讲座尾声,主持人谭桂林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梳理,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圆满落幕。

文字:吴慧轩

图片:张婧怡

审核:罗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