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莅临中国语言文学学院113室,作了一场题为“文明互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罗宗宇教授主持,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老师、硕博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与。

讲座伊始,刘勇教授以“什么是文明互鉴?”“文明互鉴的意义是什么?”两个问题为引,指出“走出去”是当下国家的重大战略,“文明互鉴”的理念也迅速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到各个研究领域,但当下的文明互鉴谈的更多的是我们以往如何借鉴他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过一个世纪的建构,已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对此,刘勇教授强调,我们的现代文学史不能再沉浸于作家的排名,不能再沉浸于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结构,更不能再沉浸于现代文学到底哪一年开始或者在民国文学、现代文学这些概念上绕来绕去。现代文学史不是由现代文学本身构成的,而是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三位一体的,学者做研究时要拥有大文学观、大比较观。
随后,刘教授指出了“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外国经典缺失”和“现代文学继承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缺席”两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文明互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强调“古今中外,汇成当代”的思想。
接着,刘教授带领大家共同讨论了五四新文学之“新”,他旁征博引,从多个方面举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例如新文学大家几乎人人都是外国文学翻译家、20世纪初留日人数众多、当时的刊物上刊登了大量的译介作品,同时以郁达夫的《迟桂花》为分析对象,更加深入地剖析了“新”的本质在于中外文学的交融,这种积极的交流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视野。
最后,刘教授提出,文明互鉴不仅是文学与文化的跨域互鉴,同时也是跨学科的互鉴。刘教授以“在有关郭沫若先生的研究中,历史与文学领域的研究者都难以进入对方世界”这一现象为例,指出互鉴要有文史的互鉴;同时分析了《时间简史》这部作品中文学与天文物理学科的交织,解释了书中提到的不确定原理,并且鼓励现代文学研究者对“不确定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深刻强调了互鉴也需要文理的互鉴,任何事情、任何领域、任何学科,走到深处都是文学。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照亮未来;不仅在于描绘现实,更在于探索未知。
在互动提问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黄衫客传奇》是否属于现代文学史源头或范畴”等问题,刘勇教授给出了具有启发性的答案,强调现代文学的源头是现场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追溯,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我们要以现代文学为本位,同时兼顾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三位一体”。最后,主持人罗宗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熊思雅
图片:张婧仪
审核:汤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