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晚19:0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兼博导、《国际汉学》主编、原国际儒联副会长张西平教授在文学院101教室作了一场名为“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原则”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李群教授主持,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张西平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国际汉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对其对象、性质与方法做出了初步的梳理,并逐步展开探讨。张教授先是对近年来的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作出了评述,张教授指出:近四十年来翻译、研究、介绍的海外汉学研究著作达八千多种,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到这个领域,并且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但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尚未有一本概论性的著作,因此,明确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和性质十分重要。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世界汉学(中国学)的十大研究对象。第一是对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海外汉学家是世界汉学研究的主体与核心,在研究中要梳理出汉学家的学术传承与流派。其二是对国别汉学发展史的研究,张教授指出,这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对研究者的学术积累要求极大。第三是对国外汉学专书的研究,对海外汉学的代表性著作研究是通史研究的基础,这也是张教授鼓励青年学者去开掘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四是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学科类研究,张教授认为,国内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还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和汉学家展开学术性的对话。其五是对国外汉学机构的研究,张教授以法国的“儒莲奖”为例提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所和基金会,还是学会和重要刊物,都有待中国学者继续研究。第六是对汉学家典籍与当代文学翻译的研究,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构成了汉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是对小语种译本的研究却鲜少有学者涉足。第七是对域外汉籍的研究,张教授指出,这同样属于文献学的研究范畴,具有双边性的学术价值,需要中外学者的通力合作。其八是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张教授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一领域是中外语言接触研究与近代汉语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九是国外汉学文献学研究,张教授十分重视目录的作用,他与李真主编的《西方早期汉语研究文献目录》为后续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十是对国外汉学家的口述史研究。通过研究口述史,研究者们能够避免于将知识客观化,口述史从一个更完整多元的角度再现了汉学研究。
接下来,张西平教授从两种学术界意见出发,讲述了海外汉学研究的性质。第一种意见认为“海外汉学本质上是一种‘外国学’”,第二种意见认为域外汉学就是国学,要把汉学中心夺取回中国。张教授辨析了这两种看法并指出:汉学作为外国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毫无疑问的,但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历史上都与中国本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中国知识的一种世界性表达。因此,世界各国的汉学研究是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型交叉学科研究,用比较文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四跨”: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跨学科。研究海外汉学的学者必须对中华文化和汉学家所在国文化都具有较好的理解。
随后,张教授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世界汉学研究的两翼。基于世界汉学的“四跨”性质,有两个问题必须给与史学意义上的关注:首先,中国文化是如何传入世界各国的?其二,世界各国汉学的学术研究有何影响?唯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全面把握域外汉学的研究。张教授指出,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外文化交流史,要求我们从中外文化关系的研究展示出中国知识的世界性。第二个问题实质上则是汉学影响史研究。汉学的存在不仅标志着中国学术界的世界化,对中国本土学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文化。
至于世界汉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张教授提出了三大路径。第一是采用历史学的方法,汉学研究应当从汉学文献入手,从阅读海外汉学研究的基础性书目开始,做好基础性工作。第二是采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从西方汉学来看,海外汉学是西方学术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东方学的一部分”,它必然会遵循西方的学术传统与规范,因此学者们必须从跨文化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分析汉学。第三是采用“批评的中国学”的方法。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汉学家在研究中国是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对此,必须展开对话,汉学作为双边文化的成果,须在跨文化的前提下展开,应当有中国学术的基本立场。同时,张教授提到,在我们对海外汉学家的学术研究进行评价时,对学者也应提出较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海外汉学,学者们必须对中外文化都有较好的理解,在知识养成上必须内外兼修,才能对中国学术的重建与世界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张教授在这里对中国人文领域内的年轻学者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最后,张教授总结道: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一个重建和再构的重要历史时刻,一个民族
的重新崛起不仅仅在于经济上崛起,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崛起,是学术的崛起。如果要重建中国的学术体系,就必须了解近代以来汉学与国学互动。同时,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必须在世界范围展开自己的学术活动。这种自信和自觉不是来自对自己传统的自傲,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自己文化的品性审视。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反观自己的文化时,才会有这样一种理性自觉的文化认知。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观众们感触良多,纷纷举手示意。老师和学生们均踊跃发言。针对学生们提出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冲突下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中外语言差异是否会加深海外汉学对中国的误识”以及老师们提出的“斯里兰卡汉学研究领域”“区域国别学背景下的汉学研究”这四个问题,张西平教授均做出了耐心、详细、深刻的解答。李群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他首先对张教授这位世界汉学研究的引路人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讲解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李教授认为,在当下的世界汉学研究中,中国立场与中国视野尤为重要,研究者应当树立国际眼光与中国自信,才能让世界汉学变成一部对话的历史。
文字:韩春亚
图片:李金定
审核:李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