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王璞:团结于远方--革命世纪和旅行书写

2023年11月25日19:3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文文学学院邀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比较文学项目主任王璞副教授,在线上开展了题为“团结于远方—革命世纪和旅行书写”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涵之教授主持,22、23级比较文学与现当代文学、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全体同学与其他专业同学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王教授以旅行书写作为主题与切入点,以20世纪作为主要背景,结合鲁迅、郭沫若、艾青等知名作家的旅行游记与对远方的感悟,生动地引出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王教授表示:“我所关心的是一个特定历史变革时期所特有的旅行书写,这类文本表现出对远方乌托邦的冲动和寻求。革命、旅行、书写三者的密不可分,才是我希望探究的中国20世纪文化政治的一个节点。”王教授将本次讲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细致入微地为同学们描绘了“革命世纪和旅行书写”的全貌。

随后,王教授对现代“世界文学”中旅行书写进行了一种类型学、谱系学的概括。王教授不仅介绍了歌德、拜伦等西方学者的著作、思想与经历,还以《走向世界丛书》为例,介绍了非西方的旅行书写的面貌。“在二十世纪,新的政治和新的旅行书写开始发展。”王教授以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为例,以罗曼·罗兰、泰戈尔为例,将20世纪的旅行书写展现在大家面前。然后,王教授以“五四时期中国旅行书写的重要转变:从现代性总体危机到并不遥远的乌托邦”为要点,结合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与周作人的新村之行,描绘了“走向西方”的危机以及旅行书写的乌托邦倾向。其次,王教授通过对苏联游记的考究,总结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兴起与变迁。以瞿秋白、胡愈之、郭沫若、茅盾以及丁玲五位文学家的不同身份与视角,阐释了不同时期的苏联与中国是如何相互影响、交流的珍贵历史。

接着,王教授着重对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这一个案文本进行了分析。“胡愈之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斯大林体制崛起中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之下,在国际主义和五四精神的背景之下,作为一个途径过客、一个非正式访客,写下了《莫斯科印象记》。”王教授评价这是十分真实且十分珍贵的旅行书写,并表示:“这个作品一方面是真实记录下了苏联的社会经济落后面,另一方面是赞叹‘改造世界’的新‘人性’以及其斗争和努力。”

最后,在互动提问环节,参加讲座的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提出了例如“在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之下,旅行书写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乌托邦游记当中的描写是纯粹的感叹还是对其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的乌托邦应该如何定义?”等颇有深度的问题,王教授都一一为同学们解答,形成了十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刘涵之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王教授将“革命世纪和旅行书写”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与描写,并结合众多实例,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到此圆满结束。

文字:周翰生

图片:周翰生

审核:刘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