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回顾|郭英德:布衣之文与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

2020年12月12日下午,受我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德先生在学院新大楼103室为校内外师生作了题为“布衣之文与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付湘龙副教授主持,首先对郭英德教授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特别是正值学院搬迁新址,郭英德教授的到来给文学院带来了新气象。

郭英德教授先从解题入手,仔细梳理了“布衣”“缙绅”“古文”的概念、内涵以及文坛身份的划分标准,简明扼要地点明本场讲座将围绕“士人分野:‘布衣’与‘缙绅’的身份意识”、“古文比量:‘文章之命,主之布衣’”、“风格品鉴:‘肆’与‘醇’的离合轩轾”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说。

围绕“布衣”和“缙绅”的学术区分,郭英德教授提醒既要重视两者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差别,更要考虑到他们是否又自觉地认同这种划分,是否明确表露过自己所属的文化身份。紧接着,郭英德教授以入清后弃儒服、归隐山林的魏禧和学古而能文的任源祥为例,印证清初文坛已有“布衣之文”和“缙绅之文”的分野。郭英德教授又援引北宋吴处厚所提出的“山林之文”与“台阁之文”的已有命题深入剖析,结合清前期文坛中“布衣之文”品格巍然、道理彰显及所隐含的士大夫文人的布衣心态的特点,反驳了“山林之文”不及“台阁之文”的观点,并通过清代瞿源洙“文章之命,主之布衣”一语肯定了“布衣之文”的作用与意义。最后,郭英德教授结合“缙绅之文”与“布衣之文”,详细分析了“肆而不醇”、“醇而未肆”、“醇、肆之间”三种古文风格的差异,并逐一作出评价。

在现场互动环节,参加讲座的师生结合郭英德教授分享的研究思路和学术成果,积极地就个人学术研究的困惑之处、思考情况与郭英德老师展开交流。郭英德教授就“在对文人的认识不断细化分类、提纯特点后,如何兼顾摆脱标签化、理解其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复杂性”、“社会政治是否影响同时代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等问题给予了详尽地回应。同时,郭英德教授引用顾炎武的名句:“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来提示古人对于文章的评判更侧重于它的政治性。因此,从事学术研究,要注意今人与古人思想的差异,要具体把握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价值观念。

湖南大学文学院向铁生、朱泽宝等老师,以及来自校内外百余名学生一道聆听本次讲座。

供稿:吕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