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晚7时,应湖南大学文学院邀请,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明初教授莅临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113会议室作了题为“陈继儒诗文的文本生成与明代别集编纂的别样进路——以词作异文为中心的探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付湘龙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和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五十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付湘龙教授对周明初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周明初教授首先介绍了晚明时期结集出版的各种陈继儒别集,系统梳理了学界对陈继儒别集的研究现状。通过逐一分析各别集序言、编刻者等材料,揭示后出别集斥前作为“赝刻”的本质是晚明出版市场的商业利益之争。随后,周明初教授指出词作较诗文的文体优势在于留存了更为丰富的词调、词题、词作正文等信息,并以词作异文为核心,呈现陈继儒词作初稿、修改稿与未完稿的文本状态和演变过程,并总结指出文本创作的常态需要经历情思萌发、初步成形、修改定稿三个阶段。此外,还有部分作品会因修改而导致词作原有主题与内容迁移,甚至存在已经生成的文本再次生成的可能。最后,周明初教授分析了全集编纂中的常态与变态现象,以宋濂、李东阳等人别集为例说明全集编纂的两种常规体例,而《陈眉公先生全集》的成书颠覆了“选集—小集—全集”的常规路径,存在体例混乱、收录不全等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些缺陷主要源于商业出版的急于求成与编纂者能力局限。周明初教授指出陈继儒的词作异文为文本生成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同时强调,相较于前代,明清文学研究具备存世实物文献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

在互动环节中,周明初教授就在座学生提出的“明清书籍出版中的挂名现象与版权纠纷”“重编古人全集时应如何处理作者初稿和定稿”等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付湘龙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听讲心得,强调做学问须有心、有情、有恒。最终,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文:杨娟
图片: 罗宛姗、张婧怡
审核:翟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