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特聘教授陆扬莅临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101教室作了题为“空间转向和空间批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涵之教授主持,各专业师生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陆扬教授梳理了空间理论的早期思想脉络。他表示,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出原始空间(Khora)的概念,将其界定为理念与现象之外的第三种存在。这种切实存在又难以言表的原始空间,后来成为德里达言所不能言的“否定神学”的第一个范例。而亚里士多德则在《物理学》中以经验主义视角对柏拉图提出批判,认为其混淆了容器与空间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将空间(place)定义为物体的界与面,否认脱离物体的虚空或者真空存在。接着,陆教授分析了“空间转向”这一议题,并系统梳理了相关学者的代表性理论,例如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法郎哥·莫雷蒂的“远读”、福柯的“异托邦”等。各路理论相继兴起,汇合成空间研究转向的浪潮。陆教授进一步阐述,空间理论既是一种生产,又是一种力量,能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随后,陆教授引入“文学地图学”理论,他提到,作家在作品中插入地图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传统,如《神曲》中的漏斗形地狱图、《乌托邦》中的海岛图、《喧哗与骚动》中的约克纳帕塔法郡地图等。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地图,被视为对作品隐喻与修辞结构的空间勾勒。故而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主题应被理解为一个包含但又不限于传统的环境分析的范畴。陆教授还介绍了韦斯特法尔提出的“地理批评”,其研究对象是围绕真实地理方位展开的故事。此外,陆教授认为“远读”是针对英美文学批评的细读传统提出的方法,它通过量化分析来解释庞大文本体系中的类别因素和各式各样形式元素的相互作用,进而建构一种“数字人文”研究范式。
互动环节,文学院师生围绕“space与place的具体指向”“文学地图绘制的方式”等问题向陆扬教授提问,陆教授给予耐心解答。此次讲座厘清了空间理论的复杂脉络,为跨学科研究打开了新思路。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吴慧轩
图片:吴慧轩、张婧怡
审核:刘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