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丨叶舒宪、徐新建、吴晓东、罗庆春:面向未来的多民族文学交流与发展

2024年12月20日下午,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舒宪老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新建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大学教授吴晓东老师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庆春老师莅临湖南大学文学院进行了题为“面向未来的多民族文学交流与发展”的会讲,会讲由罗宗宇教授主持。

会讲伊始,叶舒宪教授指出文学人类学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文学人类学能够将中国语言文学与历史学、考古学联系在一起,是联系中国语言文学所有二级学科的重要桥梁。随后,叶舒宪教授从自身的学术研究出发,讲述了民间文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四重证据法以及多民族文学的研究任务等。

随后,徐新建教授介绍了从早期二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学”变为多元包容的“多民族文学”概念的多个发展阶段,徐新建教授强调多民族文学研究能够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结构上形成互补,深入到文学内部探讨其多样性、文学观、宇宙观、生死观。未来多民族文学研究需要和比较文学并重,重新找到元话语,做到连接古今,续地通天,并最终通向人类性的文学研究。

紧接着,罗庆春教授介绍了国际视野中的多民族文学的创作。他谈到,中国的多民族文学应该保持多民族、多文字、多语种的特点,在研究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文学时,需要高度重视境内少数民族文学与境外单一国家民族文学的国际关系。发言完毕后,罗庆春教授为在场师生深情吟诵了其彝语诗歌《招魂》,在场师生的反响极为热烈。

之后,吴晓东教授围绕着多民族民间文学与神话研究展开讲述,介绍了自己从苗族神话研究扩展到中原神话研究的过程,强调神话研究的源头需要追溯到更早的口头传统,又以“黄帝四面”和“女娲补天”为例,强调研究民间文学和神话必然会走向多民族、多学科的研究。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四位学者和在场师生围绕着中华文明的溯源、巫楚文化、三星堆等文化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学者们还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仪式,指出田野调查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切身实地的调查中体验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罗宗宇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指出此次采用的对谈形式正是对岳麓书院“会讲制”教育传统的发扬,他鼓励同学们不断提高对文学人类学和多民族文学的关注度,要注意从国际视野来发现中国问题。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邓朝骏、向吉发

照片:邓朝骏、李金定

审核:罗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