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 | 张隆溪: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2023年10月24日晚19:0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张隆溪教授莅临我院讲学,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以“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刘涵之教授主持。

张隆溪教授是北京大学硕士、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学、哈佛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校,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他谦逊、真诚地从自己的治学之路切入主题,讲到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结合其作品《道与逻各斯》,张隆溪教授认为将事情分成两个相对部分来看待是西方文明历来的一种传统。从初期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明的对立,到现代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互对抗;从19世纪黑格尔对中国文字“不宜思辨”的贬低,到20世纪德里达对“中国没有哲学”的赞美,其实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他指出对比较文学和中西理论研究应基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并对其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进行重新整合与构建。围绕这一主题,张隆溪教授列举了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等例,说明“语言不能充分达意的观点是中西方互通的”。他还提出对宗教态度的不同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从中西方对犹太人态度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作比较研究要以历史史实作为支撑,要从社会文化背景上考察。


 

张隆溪教授的学术研究因其国内外治学、任教的丰富经历而更具历史性、全球性、前瞻性的视野。他不仅深谙国内外研究的经典与前沿理论,学术成果也兼具古代文学传统的深厚底蕴;不仅研究理论,也精通文学、语言学,英语、法语、德语等各国语例更是信口拈来。由于张隆溪教授与钱钟书先生交往颇深,讲座中他常自然而然地引用钱钟书先生的研究结果,并深入浅出地加以分析和拓展延伸,借此来谈论中西文学理论和观念的差异。比如,在开场时他即提到钱钟书《管锥编》中的“阐释循环”理论,批评黑格尔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在讲座临近尾声时,他举钱钟书引用雪莱的诗来翻译“诗可以怨”的精妙想法为例,证明了文学理论研究应有丰富的文本储备;答疑环节,他又提到钱老对林译小说的看法,肯定了林纾对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作用等等。张隆溪教授对这些例子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表明了他做学术研究追求“实证”的精神态度,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在结束讲座时,张隆溪教授总结认为,做文学理论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丰富的文本储备以形成文本证据,不管是古典的、现代的文本都要广读,夯实研究学问的最重要的文学基础。同时,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沟通中外不同的语言和学术传统,对文学和文化问题的理解与研究做出贡献。

 

讲座现场,本、硕、博学生都认真听讲、记录,并踊跃发言提问,既有包括围绕逻各斯中心主义、索绪尔结构主义等展开的具体问题,也有涵盖“如何在具体研究中做到同与异的平衡”等治学方法上的疑惑,张隆溪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刘涵之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以张隆溪教授全程脱稿、引经据典的文学“童子功”鼓励在场学生多阅读文献,同时学习张教授做学问时的宏观视野和独特思考,并如他所言,以文本打底,努力在理论研究时回到“文学现场”,令在场学生深受启发。

文字:张冰滢

图片:张冰滢、李金定

审核:刘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