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回顾|刘勇: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

2023年4月14日19时,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之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刘勇教授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为文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汤志辉老师主持,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刘勇教授直道鲁迅的文章“有一种辛辣的味道”“有一种撕破脸皮、直透本质的味道”。鲁迅致力于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国民性中的“瞒和骗”,而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瞒和骗”,那就是网络充斥着胡编乱造、博人眼球的低质量文章,他们打着名人的旗号,为了一己之私扰乱视听,对文化发展有着诸多不利。对此,刘勇教授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告诫在场学生要警惕良莠不齐的网络言论,多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随后,刘勇教授主要围绕三个有关鲁迅的问题展开讲解,分别是“鲁迅不是‘新青年’”“鲁迅的作品是用生命体悟的”“鲁迅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刘勇教授首先提出,尽管鲁迅是和新青年、新文化、新文学一起登上中国社会历史舞台的,且他的重要作品《狂人日记》也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但鲁迅依然不是“新青年”。面对同学们的疑惑,刘勇教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其一,1919年鲁迅已38岁,是以“高龄”登上文坛的;其二,不同于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鲁迅的处女作《狂人日记》一经发表便已登上高峰;其三,理解鲁迅应该完整系统地理解,而不能割裂开来,这也是鲁迅不是“新青年”的重要特征;其四,鲁迅不是新青年,特别体现在他开头的三篇小说创作《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中;其五,如今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都不爱读、读不懂鲁迅,这一特别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现象,也从侧面佐证了鲁迅不是“新青年”。

紧接着,刘勇教授特别强调鲁迅的作品是要用生命去体悟的。鲁迅在作品中写藤野先生,却对在学术上影响更大的敷波先生只字不提,这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鲁迅特殊的个性与人格,反映了鲁迅的价值观、人生观,折射出鲁迅对弱者的同情和理解。另外,刘勇教授还特别讲解了《彷徨》中的《伤逝》和《离婚》两部作品,重点介绍了《伤逝》里鲁迅对爱情的思考及《离婚》这一虚构作品与鲁迅本人现实经历的联系。

微信图片_20230415153859

最后,刘勇教授深入解读了鲁迅在何处“绕不过去”。一是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考绕不过去,鲁迅对生与死的态度是“向死而生”。刘勇教授指出,鲁迅与萧红在生与死上具有精神的相通,鲁迅对余华在死亡意识上具有精神的延续。二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绕不过去,其中《阿Q正传》这一作品最具代表性。阿Q这一形象的人性顽疾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去评判,这是一种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是我们民族心理历年来的沉淀,需要我们深度思考。

3a0eeb990ff94c52819fd34d0bb7ef5

在互动提问环节,在座学生都深有感触,纷纷举手示意,来自本硕博三个学段的学生均有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看待鲁迅创作的十年沉寂期”“如何看待当代国人国民性中的劣根性”“为什么不用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性’来代替‘国民性’一词”问题,刘勇教授给予了诙谐而又深刻的详细解答,会场掌声经久不息。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图:陈姣宁

文:古思洁

审查:汤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