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湖南大学文学院谭桂林教授作客湖南大学“求是”讲堂(原湖南大学2022年本科生线上通识讲座),为线上线下共计六千余名观众作了一场题为“从文化寻根到人格寻根——漫谈鲁迅文学中的童年叙事”的讲座。谭桂林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此外,他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组评审专家、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此次讲座由湖南大学教务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办,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讲座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由文学院陈伟华教授主持。文学院院长罗宗宇教授等老师也来到了讲座现场。
谭教授的讲座由弗洛伊德、黑塞、柄谷行人对“文学与童年”的看法以及五四先驱的儿童关怀展开,他提出:“作家为何创造童年自我的故事?又是如何创造这些童年故事的?”这是我们在研究童年叙事时要关注的问题,并且鲁迅的童年叙事是经典例子。鲁迅不仅自己毕生特别关注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而且身体力行,对儿童的认识也有自己独到的眼光。
关于鲁迅的童年叙事,谭教授谈到鲁迅一生创作有过两次集中的童年叙事,第一次是在《朝花夕拾》中,显示出鲁迅的中年意气。谭教授认为《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创伤性固结,其重要主题是鲁迅对自己文化人格的追寻与确认,并且从“生活骤变的应对;思想转型的确认;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三个方面解释鲁迅为什么要寻文化的根。《朝花夕拾》中的童年叙事,一方面是鲁迅以自己写传统教育方式下儿童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为自己找到了文化的根,即“根在民间”,有一种隐秘的精神喜悦。
谈到鲁迅的第二次童年叙事时,谭桂林教授将其定位在鲁迅去世前的半年时间中,显示出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被死亡捕获并不再走出时的晚年情怀。在这一次的重拾童年叙事中,鲁迅把自己的生命人格定为慈和、愤怒与悲悯。关于这三者的关系,谭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愤怒与慈和是伟大人格的一体两面,没有愤怒的慈和乃是沆瀣一气,没有慈和的愤怒也不过是鲁迅批评过的“辱骂和恐吓”。而悲悯笼罩在慈和与愤怒之上,或者说含蕴在愤怒与慈和之中,这三者的融合,正是鲁迅人格以及鲁迅文学之所以伟大的精神基础。
讲座临近尾声,陈伟华老师总结了谭桂林教授的讲座内容并分享了自身听完讲座的感受。陈老师认为谭教授的讲座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值得不断回味。他的这次讲座体现了人文学者隐含在学术研究中的现实关怀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了解、学习和研究鲁迅。谭桂林教授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值得广大的青年学子学习和借鉴。在互动提问环节,关于线下及线上提出的“为什么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以寻根文学为主?”、“鲁迅的慈和、悲悯、愤怒的复杂人格与鲁迅的‘根’在民间观有什么联系?怎么理解这样成长的鲁迅对社会的敏锐批判?”、“怎么看待莫言对鲁迅所开创‘返乡叙事’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谭桂林教授都予以了悉心解答。
谭教授的讲座从晚上7点开始,原计划晚上9点结束,直播间与线下会场反响热烈,在全体师生的热情邀请下,谭教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将讲座时间延长。晚上9:40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与此次交流学习的同学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对于鲁迅童年叙事中的文化人格有了更加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图:陈温涵
文:李琳娜 陈熙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