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晚,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苏州大学驻校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军教授在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7报告厅开展了题为“《释文》‘龁’‘纥’注音反映的语言事实和音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文正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参与。
讲座围绕《经典释文》中“龁”“纥”二字的注音差异展开。杨军教授指出,尽管《切韵》系韵书将两字归为匣母屑韵和匣母没韵,但《释文》中的反切注音存在多音现象,学界对两字音值对应关系及注音差异原因进行了诸多探讨。杨教授先列出表格分析《释文》中“龁”“纥”的注音,随后展开详细分析。在材料选择上,结合今本和不同历史时期残卷加以分析。他以《庄子音义》的编排为例,指出郭璞的反切注音对此书的影响最为显著,凡是首音和郭璞、李轨三家共现的,一定是先首音,再郭音,最后李音的顺序,同时结合《经典释文》的体例对比。他论证一篇敦煌残卷中的记录为“‘龁’徐胡切反,郭恬(活)突反,李音纥”,可看出此残卷并非徐邈的《庄子集音》,应为《经典释文》的唐代抄本。

在历时音变层面,杨教授阐释了“恨发反”和“胡勿反”的音值演变,从历时角度阐述了“龁”“纥”的两个反切“恨发反”和“胡勿反”的音值与时音,谈到“胡勿反”系唐人替换“胡切反”而来。在此基础上,他讲解了“龁”“纥”读音的发展,指出唐初“龁”“纥”或读没韵,或读屑韵,注音家选择不同,到了玄宗时代则以一等没韵开口为常读音。

互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就“类隔切与类合切的区别”“中古拟音系统的学习方法”向杨教授请教,杨教授逐一热心解答,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最后,刘文正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杨教授的治学态度和学术造诣都值得敬佩,杨教授的观点也深化了大家对汉语音韵学的理解,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邓朝骏
照片:熊宣宣
审核:刘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