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丨孙玉文:汉语音韵学知识与古诗文的释读

2025年4月8日下午,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玉文在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7报告厅开展了题为“汉语音韵学知识与古诗文的释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湖南大学刘文正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孙教授指出汉语音韵学作为传统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典文献的解读具有关键作用。他首先从校勘古书的角度,以白居易《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例,通过分析中古音韵系统,论证“瑟瑟”实为“索索”之误。接着,他又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中“乡音未改鬓毛衰”为例,从音义结合的角度阐明“衰”字读音的演变轨迹及其与词义的对应关系。

在理顺字义方面,孙教授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男女衣著”展开分析。尽管现在普遍认为“衣著”是名词性短语,但孙教授指出,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衣著”为动词短语。随后,孙教授又提出《白头吟》中“鱼尾何簁簁”一例,结合音韵学理论和同期诗歌共同分析,对“簁簁”的三种解读进行了详细阐述。

孙教授特别强调了音韵学研究的严谨性。他指出,虽然现代读者对许多古诗文的解读已经习以为常,但通过音韵学分析往往能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在求证语言事实的同时,也要尊重历代阐释的合理多样性。

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就“文气清浊和音韵学的关系”和“五音七音与填词过程中选字的对应关系”等问题向孙教授请教。孙教授建议同学们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将汉语音韵学和音乐学相关理论结合,从跨学科的视角切入寻找突破点,这也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最后,刘文正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讲座不仅为文学院的师生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启发了创新的研究视角,为古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注入了新的活力。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邓朝骏

图片:邓朝骏 王姚琦

审核:刘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