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 |张月 他山之石:跨学科视角下的文史研究

2024年11月15日晚19:00,受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月教授在学院101教室开展了一场题为“他山之石:跨学科视角下的文史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涵之教授主持,学院教师与汉国教、比较文学、古代文学等专业同学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张月教授从“荆轲刺秦”故事的历史文本与海外研究切入,并特别强调了海外汉学在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中国的文献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海外的相关研究同样不容忽视。海外学者在翻译、诠释和批评中国文学作品时,往往能够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洞见。他们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贯通,除了关注文学本身,还将其置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背景中进行考察。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和深度,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解读空间。

接着,张月教授以“荆轲刺秦”为例,深入剖析了古籍英译的具体实践。他指出,《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其英译工作历来备受关注。倪豪士等海外汉学家对《史记》的英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译本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学术体系的解读。张月教授特别提到了倪豪士译本中对于“荆轲刺秦”故事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他认为,倪豪士译本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文意,还通过详细的注释和注解,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和学术见解。这些工作不仅提升了译本的学术性,也增强了其可读性和吸引力。

此外,张月教授还探讨了“荆轲刺秦”故事在海外的接受史和影响。他指出,“荆轲刺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在海外文化语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日本正史《日本纪》到文学巨著《源氏物语》,再到武士小说《平家物语》,都可以看到“荆轲刺秦”故事的影子。这些作品不仅借鉴了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融入了各自文化语境下的解读和再创造。这种跨文化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不仅丰富了海外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在讲座的结尾部分,张月教授与在场的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他耐心回答了听众们关于古籍英译、画像石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并分享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与写作中的心得和体会。最后,刘涵之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文字:熊宣宣

图片:李金定

审核:刘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