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晚7点,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兼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国英教授为湖南大学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关系推衍考证模式的初步思考”精彩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刘文正教授主持,是“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恢复建院二十周年”院庆系列学术讲座之一,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吸引师生达二百余名。
讲座初,李国英教授开门见山地提出“考证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这一观点,指出考证对于涉古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当今的考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考证理论的总结滞后于考证实践的发展。随着数字化时代中大规模数据库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数字化资源库和数字化技术探索考据的新途径也就越来越重要。
随后,李国英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传统的考证模式。传统的考证模式主要遵循“发疑→求解→证明”三大步骤,我们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文注对比和异文对比等发现个例之疑,然后通过语境聚合推义和关系字求义等途径达到消疑的目的,然后用例证或理证来进行证明。李国英教授以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对《史记》“循”字错写成“脩”字的考证为例,为我们演示了传统考证模式的考证流程。
之后,李国英教授提出,在当今的数字化条件下,我们可以传统考证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考据模式:“关系→推衍→证明”,即在已经考证确定的“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进行推衍,再对找出的文例进行考证。这样既可以降低“发疑”的门槛,也可以将传统模式的个例消疑进阶到类例消疑。李教授仍以“循”字和“脩(修)”字为例,展示了在“籍合网”等数据库中的关系检索结果,呈现出关系推衍考证模式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最后,李国英教授提倡从理性角度建立关系推衍的考证模式,建设各种“关系库”,并结合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建立全新的研究环境,总结高效的研究方法,从而大批量地解决文献考证问题,提高考证效率。
在互动提问环节,老师们和同学们从“阅读文献时发现疑难之处的方法”“个例和类例的定义”以及“利用数据库资源检索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提出疑问,得到了李国英教授耐心且细致的解答。
文字:古思洁
图片:陈姣宁
审核: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