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术会议回顾|“现实主义基本问题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学术工作坊

2021年11月21日,“现实主义基本问题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等近十个单位的二十四位老师应邀在线上进行发言与评议。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罗宗宇教授致欢迎辞,百余名师生在现场及线上参与了会议。

第一单元会议由何浩老师主持。程凯老师由“深山一家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炼心”三个关键词切入,结合文本对《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二章加以解读。刘涵之老师在评议中谈到程凯论文的三个特点:内容相当平实;关键词设计巧妙;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并指出可以从日常生活场景来理解梁生宝。刘佳慧老师将路遥文论与《平凡的世界》相互对照,探讨了路遥现实主义的历史感及其践履。王秀涛老师评议到,刘佳慧关注到现实主义如何呈现特定阶段的社会进程,如何历史性地继承社会主义的精神传统两个问题,文章解析具有深度,同时就标题和论证提出了意见。陈伟华老师结合作品细节,围绕鲁迅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与当代爽剧创作困境的突围进行了探讨。李哲老师对爽剧创作的现状提出了新的分析,并结合“偶像文化”加以阐发。讨论环节,老师们围绕“历史沉淀应该多大程度上进入虚构创作”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二单元会议由罗先海老师主持。吴宝林老师通过对胡风四个不同时期的文本展开分析,探讨了知识感觉如何会构造和限制对现实的理解。罗雅琳老师肯定了吴宝林理论与方法的自觉,认为其打开了作家研究的新局面,并对于“知识感觉”“幽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王健老师阐释了周扬是如何完成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接受,如何从现实经验转换到对社会全体的认识,并以周扬为中心探讨了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论争。刘卓老师对王健文章思路表示了认同,同时对论证脉络的细节提出了许多补充。李娜老师结合周立波的创作经历,强调了《山乡巨变》取得的文学成就,也关注到周立波对合作化政治与乡村社会认识上的不足。张翔老师肯定了李娜老师,指出她的文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并进行了多元化的补充。讨论环节,发言老师就评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三单元会议由萨支山老师主持。李松睿老师结合《阿Q正传》《红楼梦》等文本,分析了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细节,并将细节描写分为罗列型细节描写、描述型细节描写、行动型细节描写三种类型。李伟老师就细节描写跟现实主义的“真实”的关系与李松睿老师展开了讨论。林凯老师讲到了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与“真实”,并关注到“解释学真理观”下诸理论的处境。符鹏老师指出,林凯提出了与过去不一样的研究脉络,并围绕“现实主义中的真实”“加达默尔阐释学”“个体经验转换现实”等方面的内容给出了自己的补充。李三达老师探讨了朗西埃对福楼拜美学的“误读”,并指出朗西埃对文学元政治的解读是其庞大的艺术体制理论的一部分。谢俊老师指出,李三达老师论述非常清晰,并结合朗西埃的审美解放发起了探讨。讨论环节,老师们围绕“对现实主义的界定”“哲学与文学的距离”“怎么跳出摹仿论的标签”“朗西埃理论是否在中国适用”“真实的维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四单元会议由刘涵之老师主持。廖春艳老师在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怨如何进入诗学的过程,关注到日常怨情的道德化及诗学合法的问题。贺照田老师肯定了廖老师文章的重要性,并在文章细节的处理方面提出许多想法。鄢虹老师阐述了中国的“博物”传统,发掘了“博物”之学在观念层面上的源头,并结合“博物君子”与博物文本,探讨了中国传统“博物学”的文学性格。王芳老师肯定了鄢虹文章的创新性,并提供了鲁迅、周作人的材料以完善“博物学”的相关研究。沈闪老师关注到新世纪他者视域中的“非虚构”中国形象建构,并阐述了“非虚构”中国形象的界定,如此呈现的原因,以及“非虚构”中国形象的意义和价值。何吉贤老师肯定了沈闪在中外对比的视阈下分析中国形象建构,提出可以在思想文化变动背景、文化生产转移等方面加以完善。讨论环节,老师们围绕“愤与怨的关系”“博物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关系”“非虚构写作的概念与定义”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谭桂林教授总结致辞,他指出年轻学者们向传统致敬的理论取向非常值得赞赏,讨论现实主义问题不可能脱离二十世纪革命现实。学术工作坊的发言和评议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同时展现了学者扎实的功底,本次学术工作坊非常成功。

学术工作坊上老师们发言深入浅出,讨论热烈,引发了参会师生对现实主义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踊跃讨论。最后会议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本次学术工作坊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艺学教研室,“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承办。

文/李嘉轩 图/张承姣 张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