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书推介丨朱泽宝《浮生六记译注》出版

《浮生六记译注》

作者:[]沈复 著 朱泽宝 译注

定价:50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28

ISBN9787554017739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市),清朝文学家。


朱泽宝,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明清近代文学,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过《现代(1912-1949)话体文学批评文献丛刊·小说话卷》等。



【目 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翻 译

附 录

题沈三白琉球观海图   石韫玉 

洞仙歌·题沈三白夫妇载花归去月儿高画卷,时其妇已下世矣 石韫玉

疏影·为沈三白题《梅影图》 石韫玉

送沈三白随齐太史奉使琉球(二首)   李佳言 

寿沈三白布衣   顾翰 

长洲沈处士三白以《浮生六记》见示,分赋六绝句    管贻葄 

浮生六记题词  潘钟瑞 

浮生六记序  杨引传 

浮生六记跋  王 韬 

浮生六记跋  沈苏约 

然脂余韵    王蕴章 

重刊《浮生六记》序 俞平伯 

《浮生六记》序 林语堂 

《浮生六记》后记 林语堂 

《浮生六记》考 赵苕狂

《浮生六记》校读后附记 朱剑芒

沈三白与石琢堂 叶德均 

再谈沈三白  叶德均



【前  言】


沈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如恒河沙数般的底层读书人中的一个。考其生平,主业游幕,兼职卖画,偶尔经商,也终究都没干出什么大成就。与其说是沈复兴趣广泛,才兼各行,倒不如大方承认,他不过是将当时仕进无门的读书人的治生门路都尝试了一遍而已。其人在生前没有名气,不过是其朋友圈中一个还稍有情趣的人罢了;死后不过百年,其苏州同乡试图知晓其生平履迹,已是不可得。立德,立言,立功,沈复无一与焉。其生平,就是任何时代最普通的书生生活的写照。若以一言而蔽之,庸常而已。这样的人物,原该湮灭在无情的历史尘埃里,从此无声无闻,就像当时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


不过,幸运的是,因为《浮生六记》,沈复的名字,连带其妻子陈芸的名字,从此归于不朽,且照耀任何一位有性灵有情趣的人。相比之下,沈复生前那些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坛巨擘的所谓荣耀,变得如此黯淡无光,索然无味。沈复、陈芸,作为恩爱夫妻的符号,化为琴瑟和谐的象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决然不同于张生崔莺、杜丽娘柳梦梅、贾宝玉林黛玉的有情人的典型。


没有《浮生六记》,沈复、陈芸的身后名,该有多寂寞;而没有沈复、陈芸,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又将多落寞!


那么,《浮生六记》又有如何的魔力,能为两个极普通的人打造出如此无形而又不灭的丰碑?浮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词,指一生,有短促、困倦、无奈而无谓之意。如南朝鲍照言浮生急驰电,隋朝卢思道云浮生厌危促,唐代元稹说自言行乐朝朝是,岂料浮生渐渐忙,而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更是道出其中真味。的确,以世俗的眼光看,沈复的一生,是最为无谓最为寂寞的浮生。那么,当他渐至暮年,回忆这份独属于他的浮生,他的心中有何况味,又会以怎样的心境记录下最值得回味的那部分作为珍藏呢?以笔者看来,不过是一个字而已。真实地记录下这或喜或忧的一生,绝无夸饰,毫无掩饰,这是沈复对自己一生的交待,也是对其妻子持之一生的爱情的另一种表达。


真情真性,是让《浮生六记》航向不朽之海的津渡,是带着沈复们在庸常生活中探寻出诗意与温暖的奥妙。


真,这意味着敢于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并且真诚接受,学会真心享受。人们读《浮生六记》,最有印象的大概都会是沈复、陈芸这对患难夫妻的伉俪情深。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设想的那样,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可是,陈芸的最可爱,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我想,陈芸的可爱,全然是因为沈复的纯真之笔。在才子佳人戏风行的乾嘉时代,写到可爱女主角,必定是眉横远山、眼凝秋水、樱桃口、三寸莲这样的俗套描写,即无一处不美丽,无一处不消魂。而沈复,写到其挚爱的妻子时,却说她两齿微露,似非佳相,这样的缺陷足以让一个漂亮的女子变得不漂亮。而正是这样的描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陈芸,是一个普通女子的真实写照,让他们这份感情显得没那么辽远。让人意识到,原来普通人之间也可以有如此深挚而绵长的感情,反倒真实可感。因此,若推荐一份爱情启蒙书的话,《浮生六记》必定是首选。旧时女子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就其位列第一的妇德来说,孝顺公婆便是第一位。换言之,只有不是的儿媳,没有不是的公婆。若不顺公婆,便是对妇德的一票否决。君不见,聊斋先生笔下的好女子(或女妖),无论如何灵通剔透,身怀绝技,在公婆面前必定允恭允敬。这,就是蒲松龄对完美女性的设定之一。而陈芸,受责于翁失欢于姑,以致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离家别居。究其原因,固然有人们常道的封建大家庭的痼疾在其中起作用,从沈复欲说还休的言辞中,其中必有隐情,未必芸娘即可全然无责。而至如此境地,沈复当日还能携芸娘辗转流离,而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以一纸休书了事;当其晚年回忆当日情形时,还能对芸娘抱以无限同情,无限爱怜,笔触间有无比的温柔与自责,自是非深情不能办。唯有真,才能承认,并包容对方的不完美,听从内心的召唤,去爱芸娘,并生死以之,而不以世俗的框架来限制自己的脚步。如此,生活中才有诗意,回忆时才有温暖。试想,如果任由外在的道德教条、主流的行为标准来包裹着自己,若干年后回首,又怎会有如此丰盈的人生感慨。现代人常说,听从内心的声音,沈复就是当然的表率。


当沈复以真实真挚的笔触描写妻子的不完美时,也意味着其能打破家丑不外扬的束缚,冷静写出大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不堪。父子失和,婆媳不睦,兄弟反目,诸人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而生活中的种种细微矛盾堆积起来,加上人性中的自私作为催化剂,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最不能接受的情形。在封建伦常这面大幕的掩盖下,一切或都显得温情脉脉,而《浮生六记》就掀开其中的一角,让人将其中的情势一窥无遗。而沈复,正是其中人,不得不佩服其勇气;而你我,可能也是其中人,读之,又怎不怆然暗惊。


沈复的梦想,不过是在沧浪亭这样的胜地与妻子一起蔬食布衣,相守终老,这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梦想。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小小愿望的达成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沈复离当年的梦想渐行渐远,直面生活的雨雪冰霜时,《浮生六记》给我们的印象是其行道迟迟,载饥载渴的狼狈。对于这份狼狈,沈复安之受之,努力去改变,用心去经营,而没有去一味地嗟穷叹悲,顾影自怜。这份安宁与笃定,是在这个世界用心生活过的人们的最真实的写照。


唯有勇于承认生活中那细密如麻的苦痛,才能真正寻出生活中的温暖与诗意,宛如透过生活那张苦痛大幕的阳光,才值得人们去珍惜。正因如此,沈复在书中沉迷地回忆与妻子相守的每一个时刻,想念妻子的灵心与慧心,想起他们初遇时喝粥的温馨,想起谈诗论文、种花植草的雅兴,想起偷游太湖、女扮男装的豪情,想起出游郊外的浪漫。这一切,对沈复来说,都如贪婪吮吸的琼浆玉液,令其回味无穷。而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其青春作伴的漫游,还是闺房中的调笑,都不会放浪,不会谑浪,更不会轻亵,这是一个正常的有情有性人走过的痕迹,怎能不令人会心一笑,为其赞赏,为其鼓舞,更为其提心吊胆,担心其福不长,其寿不永。


生活如此多艰,这是《浮生六记》的底色,但对首次阅读此书的人来说,欢乐与闲趣似乎又成为第一印象。这不奇怪,正是沈复与陈芸的慧心与诗情,才能将苦痛而庸常的日子过得充满诗意。他们能在避家出走时欣赏野趣,能在极度困窘中因约就俭纵享宴飨之乐,更能在诗歌、绘画、盆景中获取灵动的体验与生命的快意。因这份快乐不易得,所以他们对于见到的景,相逢的事,做出的评价绝不俯仰随人,只求获得不辜负真心的感动。这样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对于大名鼎鼎的滕王阁,沈复称其不过如寻常府学前的尊经阁一般。相形之下,沈复更善于在荒山野外探寻自然的真美。


《浮生六记》,不愧是沈复在苦痛生活中以真心回忆往昔的温暖坎坷而酿成的一壶老酒,其味之醇厚,或许只有真性情、富阅历者才能满饮。但不管怎样,《浮生六记》中散发出的光华,吉光片羽,足以感动感染这芸芸众生。


古人云,自古才命两相妨,沈复的一生如此,《浮生六记》的命运亦是如此。《浮生六记》曾在沈复身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为人所知,直到同治年间,沈复的同乡后辈杨引传才在苏州的一处冷摊上很偶然地发现此书,从此风靡天下。可惜的是,此次发现的也不是全璧,《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都不见踪影。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刊行《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其中有足本《浮生六记》。但新出现的后两记与前面的部分在文风与文笔上有鲜明的差异,难免启人疑窦。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足本《浮生六记》作伪的真相完全查明。现在发现的后两记杂撮李鼎元的《使琉球记》、张英的《聪训斋语》、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类钞》等,加以窜改而成。至于真的足本《浮生六记》,到底是否还存在天壤之间,无人能够回答。我们期待着意外之喜。


本书的整理,正文部分以《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版)为底本,同时参考俞平伯校点的《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金性尧、金文南校注的《浮生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注释的对象主要是一些难解的字词、典故等,力求简明扼要。附录部分汇集清代至民国期间有关沈复与《浮生六记》的资料,以便参考。


朱泽宝 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