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主题教育|学院党委走访十八洞村开展读书班“以学增智”实地研学

2023年5月29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党委中心组成员和师生党支部书记,由院长罗宗宇同志带队,来到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开展“以学增智”读书班主题教育实地研学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感悟乡村振兴的精神实质,见证乡村巨变。

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的大山深处,所在的武陵山片区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贫困群众对牵挂,来到了这座大山里的苗寨,并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在习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略指导下,十八洞村民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兴产业,改变了家乡贫困的面貌,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文学院党员一行在当地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陈列展馆。在展馆大门处,讲解员介绍了由湖南大学为十八洞村设计的宣传图标,文学院党员在罗宗宇院长的带领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入馆后,当地讲解员向党员们讲述十八洞村脱贫前后的变化,诉说他们对亲手创造现在美好生活的自豪与骄傲,以及他们对党和国家深深的感激之情。

随后,大家步行来到了习总书记当时前往的梨子寨,与习总书记看望过的当地村民石大姐亲切交谈,一同拍下了珍贵的画面。在参观的过程中,党员同志们发现了十八洞村水管前“饮水思源”的牌子,据当地人介绍,这个水龙头是以前十八洞村唯一的饮水源,全村的饮水都要靠这个水龙头保障,如今,十八洞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当地人依旧将这个水源保留了下来,通过简单质朴的方式铭记党恩。

十八洞开,风起苗寨。如今的十八洞村,以其精准扶贫的经验,为我省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模板,助力更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乡村。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奋斗的起点,十八洞村是新时代下党领导的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党对于人民生活美好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最好诠释。

经此一行,党员同志们感触良多,学院副书记向铁生同志说:“百闻不如一见,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还是有一定差距。真正走过、看过、听过,更加感叹于十八洞村的巨大变化。今天在现场重温入党誓词,我内心非常感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勉励自己,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岗位上切实为师生服务。”

研究生专硕党支部书记黄琳同学表示:“十八洞村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湘西,走出了湖南,走向了全中国。我父母都是农村人,从小到大他们就教导我要勤俭节约、认真读书。我深知对一个穷僻地方、一个穷困家庭而言,发展经济有多么不容易,从这种地方走出一个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十八洞村宛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摘下贫困帽,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战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去基层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科语文党支部詹晓宁同学表示:“在此次十八洞村的研学之行中,我看到党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抓真问题,下真功夫,出真效果。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党的事业真切帮助了许多‘具体的人’。十八洞村里,前半生萎靡不振的小伙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学会谋生的技术造福社会;条件艰苦的乡村建起坚实的房子,铺上平稳的石板路,通来干净的自来水,村民的生活真真切切好起来了。这些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身为一名中共党员,或许我个人的能量与能力是有限的,但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持守初心,为人民再多做一点,努力再做好一点,在点滴付出与奉献中,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字:刘思琪、许晴、黄琳、詹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