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李松睿:“真”的辩证法——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真实

2021年11月12日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李松睿应邀在线上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真’的辩证法——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真实”的讲座。我院刘涵之教授主持此次讲座,罗宗宇院长等近百名师生在现场及线上参与了讲座。

文学能否复制生活?如果能复制要跨越哪些问题?讲座伊始,李松睿抛出了这些问题。结合苏格拉底对话,狄更斯《雾都孤儿》,戈雅、马奈等画家画作等作品,李松睿从哲学、社会、艺术史、艺术效果、时间五个层面加以探讨艺术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正因为艺术与真实存在一系列鸿沟,所以才需要借助“真”的辩证法,去解释文学的真实。

李松睿通过分析《三体》《柏拉图对话录》《你一生的故事》《我的名字叫红》《大使们》《圣典辩论》《亨利四世》《西游记》等作品,并借助莱布尼茨、韦勒克、卢卡契、奥尔巴赫、罗杰·加洛蒂等经典文艺理论,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真实”观念做出了清晰而新颖的理论阐释。他总结到,无穷多的视角彼此之间的矛盾、对抗、争夺,推动着“真”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形态,重复“正反和”的过程,这一运动可以称为“真”的辩证法。

李松睿认为,对“真实”的解释权的争斗构成了文学史发展的一条脉络,时代背景、社会结构、阶级立场、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事物构建的不同观看方式,各自有着异常牢固的基石和传统,要经过不断的对抗、磨合、此消彼长的反复拉锯,在经过漫长的岁月后才会达至视界融合,最终完成“真”的辩证法的运转过程。

“虽然所有现实主义文学都标榜自己以‘真”为最高标准,但能否意识到‘真’的辩证法,究竟将‘真’理解为动态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决定了作品呈现现实的基本方式。”李松睿指出,人们只有意识到“真”的历史性与相对性,才能把握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观念。李松睿的讲解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引发了同学们对“何为真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踊跃讨论。

在问答环节中,关于师生们提出的“如何看待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艺术创作者如何突破艺术史的局限”“怎样理解科幻主义中的真实”“怎么看待本质的真实”和“符合真实逻辑的虚构可以视为真实吗”等问题,李松睿都一一给予了解答。最后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文/李嘉轩 图/张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