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章罗生教授

人物经历

章罗生,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1954年生于湖南韶山。高中毕业后在家乡任民办教师5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湖南师大文学院,1983年被录取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6年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科研。1999年入湖南理工学院,任中文系教授、旅游系总支书记等。2002年入湖南大学文学院,先后任文学院教授、(硕博)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与(校)纪实文学研究所所长等。曾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与科研标兵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纪实文学与老舍研究等。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与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已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出版专著6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与《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全国各重点专业报刊和《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南方文坛》《浙江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中国社科文摘》《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文艺理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专题与有关网站等转载。曾多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首届)与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等。

章罗生主要著作

章罗生专著作品

(1)《老舍与中国新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与老舍国际学术讨论优秀著作奖(1999),《作品与争鸣》《理论与创作》《湖南日报》和《湘潭大学学报》等发表书讯书评7篇。

(2)《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文艺报》《湖南日报》和《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发表书讯书评12篇。

(3)《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省哲学社会规划(1996-1997)(2000-2001)立项课题,获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0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炯、钟友循、余三定、李阳春、张恒学、范进军等教授和胡辉杰、蔡贤福、冯辉、陈奇亮等博士、学人在《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湖南日报》《湖南大学学报》《湘潭大学学报》《理论与创作》《海南师范学学报》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书评10多篇。同时,该书还被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的“十五”统编教材《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列为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目,并先后获第九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与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华龄出版社,2007年;获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2013年5月11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湖南省作协主办,中国当代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湖南大学承办,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该著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委宣传部致信祝贺。包括著名作家何建明、李鸣生、黄传会、阎真、萧立军和著名学者张炯、雷达、白烨、贺绍俊、梁鸿鹰、刘茵、熊元义、罗宗宇等20多人与会发言,《文艺报》《中国作家·纪实》《北京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与中国作家网等发文报道。同时,张炯在《人民日报》、罗宗宇在《文艺报》、任美衡在《湖南大学学报》、肖百容在《海南师大学报》、周淼龙在《云梦学刊》、刘浏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等发专文评论。后获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6)《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创新与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

章罗生主编作品

汉语言文学》,湖南省导游资格考试考核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章罗生合著作品

(1)《中外文学名作提要——中国现代文学分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2)《简明中国文化史》,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4月;

(3)《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上、下),新华出版社,1993年8月;

(4)《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上、中、下),作家出版社,1997年3月;

(5)《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6)《中国语文》,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7)《先进文化和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章罗生主要课题

除独立完成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2项与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张炯主持的“当代中国文学与先进文化”,批准号:03BZW003)外,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

(1)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及其理论意义,批准号:06BZW054;

(2)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研究,批准号:11BZW120;

(3)新时期纪实文学四十年,批准号:18FZWB049;

(4)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1898—2021),批准号:21FZWB019。

主要论文

(1)《〈儒林外史〉与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2)《论老舍创作的发展》,《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3)《人的尊严与改造国民性主题---老舍与中国新文学之二》,《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增刊;

(4)《论〈四世同堂〉在老舍创作中的地位》,《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5)《论茶馆派及其民族特色》,《学术论坛》1989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戏剧研究》专题1990年第1期转载;

(6)《论老舍语言的艺术特色》,《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7)《特定时代的讽刺与特殊心态的幽默》,《湘潭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8)《老舍文艺思想漫谈》,《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半年刊)1993年第2期转载;

(9)《关于报告文学的回顾与思考---兼谈90年代文学的发展走向》,《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1995年第8期载目;

(10)《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理性精神》,《求索》1995年第6期,入选《1990--1995湖南当代文学评论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

(11)《关于报告文学特性与地位的再认识》,《江门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收入论文集《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

(12)《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民族精神》,《湘潭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

(13)《深沉的土地与人生之歌---评聂茂的散文创作》,《农民日报》1996年7月6日;

(14)《深沉凝重,情真意切--〈九重水稻〉读后》,《金融大观》1996年第4期;

(14)《论〈平凡的世界〉》,《江门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5)《关于纪实文学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中州学刊》1998年第4期,收入《中国改革开放20年成果总揽》《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和《湖南新时期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荟萃》等;

(16)《老舍现象与茶馆模式--纪念老舍诞辰100周年》,《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7)《老舍现象:中国文学的世纪情结》,《老舍与二十世纪——’99国际老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云梦学刊》2000年第3期;

(19)《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理性思考》,《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6期;

(20)《走近老舍·老舍研究二题》,京华出版社,2002年;

(21)《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第二作者),《云梦学刊》2002年第3期;

(22)《从冲突走向融合--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与9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3)《从<根本利益>看当代报告文学的与时俱进》,《云梦学刊》2003年第5期;

(24)《鲁迅精神与新时期报告文学》,《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8期,入选《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25)《中国报告文学流派刍议》,《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载目;

(26)《“人学”的回归与“文学”的自觉--再论20世纪90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7)《报告文学的批判“退位”了吗?--与范培松先生商榷》,《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8)《论90年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文学评论丛刊》第7卷第1期(2004年5月);

(29)《论问题报告文学》,《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题2005年第5期转载;

(30)《老舍在20世纪话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贡献》,《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1)《表现时代与民族的文学强音》,《文艺报》2005年8月25日;

(32)《近年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年第5期;

(33)《新世纪报告文学:探索中的多元发展》,《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34)《从两极到中介:走向持重与内秀的新世纪报告文学》,《求索》200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6年第3期摘录;

(35)《聚集“三农”:新世纪报告文学的题材拓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6)《歌颂与批判:在融合中前进的新世纪报告文学》,《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2期;

(37)《文学创作如何促进先进政治文化建设》,《文艺报》2006年6月10日第3版;

(38)《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审美新变一瞥——以赵瑜和<革命百里洲>为中心视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卷;

(39)《寻找“英雄”与重建“崇高”——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之一》,《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40)《世纪之初读老舍——2008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评三家老舍研究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41)《屈原学集成·屈原与老舍》,中国编译出版社,2007年;

(42)《新的理性启蒙与“人”的重新发现——近年报告文学新作一瞥》,《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3)《带“露”荷花别样红》,《文艺报》2007年6月28日第3版;

(44)《行笔从容,奇思飘逸》,《文艺报》2007年11月10日第5版;

(45)《新世纪如何“重写文学史”——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谈起》,《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年第6期;

(46)《关于纪实文学研究的思考》,《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7)《中国当代文学的三套圈环》,《求索》2008年第4期,《中国新教育研究》(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010年)收录;

(48)《守望并解读这沉重的乡村》,《兑报》(人民日报子报)2008年6月27日;

(49)《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作者),《求索》2008年第8期;

(50)《纪实文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文艺报》2009年1月20日第3版;

(51)《关于报告文学的“学理性”与“功利性”》,《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2)《综合与提升:构建理论大厦的艰难求索——新世纪报告文学研究述评》,《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3)《人文叙事中的家国大爱与当代英雄》,《文艺报》2009年6月6日第2版;

(54)《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报告文学的观念革新》,《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55)《纪实文学的门户清理与分类标准》,《当代文坛》2009年第1期;

(56)《开创中国纪实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全国“纪实文学创作现状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综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年第1期;

(57)《理论的创新与自我超越》,《文学报》2010年11月18日第8版;

(58)《纪实文学研究亟待重视和加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31日第7版;

(59)《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及其文体品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载目,《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摘录;

(60)《“鲁迅精神”“赵树理方向”与“赵瑜现象”》,《中国作家·纪实》2010年第9期(理论增刊);

(61)《论政治文化与文学》(第二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2)《“新五性”与报告文学之“文学”观念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63)《邓论邓贤的史传报告文学及其意义——<黄河殇>与<大转折>为考察重点》,《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4)《报告文学研究与文艺学的创新》,《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9期转载;

(65)《“新五性”与近年报告文学创作——以张正隆、陈启文与阮梅为例》,《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66)《新时期报告文学本体新论》,《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3期;

(67)《赵瑜报告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及其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8)《在典型叙事中弘扬时代与民族精神——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湖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69)《关于大学文科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湖南大学李达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

(70)《从徐迟到李鸣生——论“哥德巴赫”派与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国作家·纪实》2011年第12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71)《报告文学的“文化扩张”与“文学性”再认识》,《当代文坛》2012年第4期;

(72)《非虚构文学研究需要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文艺报》2012年9月3日第3版;

(73)《纪实文学的挑战与文学观念的更新——以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为考察重点》,《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4期;

(74)《论周立波纪实文学创作的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3期;

(75)《论回族作家柯兴的传记文学创作》,民族文学学会公众号,2018年12月15日发布;

(76)《社科评价科学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社科评价科学化”年会征文三等奖,湖南省科研管理工作者协会编:《社会科学评价科学化研究优秀论文选编》,2013年11月;

(77)《纪实散文与“新五性”及其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以甘建华的“文史笔记”为考察重点》,《当代文坛》2014年第2期;

(78)《论“人杰宣传”派——英模报告文学的价值功能》,《井冈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79)《论叶永烈的传记文学》,《现代传记研究》第4辑(2015年春季号);

(80)《论林语堂的纪实文学创作——兼谈林语堂的文学史地位问题》,《湖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81)《英模报告文学的叙事策略与风格特色》,《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82)《“一辈子,一口气”——读<何继善:追梦密码>有感》,《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11期;

(83)《梁启超与中国纪实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第3期(秋之卷);

(84)《为中国文史笔记写作开一新境——甘建华新著<柴达木文事>读后》,《人民日报》2016年9月27日第24版;

(85)《“红色”题材与湖南的纪实文学创作——以余艳的“杨开慧系列”为考察重点》,《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2期;

(86)《范诚纪实散文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创作与评论》2017年第12期;

(87)《<乡村国是>的突破与超越》,《湖南文学》2018年第11期;

(88)《论郭久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与理论》,《东方论坛》2018年第5期;

(89)《“史传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文艺报》2018年4月9日第2版;

(90)《世俗社会的人性考察与文化批判》,《文艺报》2018年12月8日第7版;

(91)《女性写作的创新与超越——从简媛的<空巢婚姻>看湖南女性文学的发展》,《神州·时代艺术》2018年第9期;

(92)《风景这边独好——从张雅文看新时期四十年女性纪实文学的发展与成就》,《南方文坛》2019年第5期;

(93)《海一般的深情——黄传会报告文学创作一瞥》,《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9年第9期;

(94)《从<水土>看哲夫的生态报告创作特色》,《中国环境报》2019年1月16日第7版;

(95)《论哲夫的生态纪实文学创作》,《环境教育》2019年第1—2期;

(96)《王宗仁与中国当代西部纪实文学》,《东方论坛》2020年第3期;

(97)《周晓波长篇小说<老夫子>简论》,《南方文学评论》第一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年;

(98)《乡村发展报告的又一力作》,《文艺报》2020年11月25日第5版;

(99)《现实情怀与家国大爱——何石纪实文学创作一瞥》,《鸭绿江》2020年第2期;

(100)《“石楠体”与当代女性传记创作》,《东方论坛》2021年第5期;《女作家学刊》第三辑(作家出版社2022年);

(101)《当代纪实文学创作中的“广东现象”——以杨黎光、喻季欣与陈启文为考察重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年第4期;

(102)《鲁迅的纪实创作及其影响与意义》,《东方论坛》2022年第1期;

(103)《张步真与湖南当代纪实文学》,《南方文学评论》第三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2年);

(104)《红色写作的超越与创新——杨华方长篇传记<红色第一家>读后》,《传记文学》2022年第10期,《怀化文学》2022年第3期;

(105)《革命理想高于天——读丁纯蓝<献身信仰的革命伉俪>有感》,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转自“中南传媒”网,2022年6月9日;

(106)《胡适的传记创作及其成就与意义》,《中国传记评论》第二辑(2022年);

(107)《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以陈廷一的纪实创作为例》,《东方论坛》2023年第1期;

(108)《湖湘文化与真善美谱成的乡土恋歌——袁杰伟<梅山红>读后(代序)》,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23年;

(109)《湘潭当代纪实文学一瞥——以谷静创作为中心视点》,见《经年回望•谷静评论集》,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23年;

(110)《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述”——以新时期以来的纪实创作为考察重点》,《城市文化研究》第17辑。

(2023年2月16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