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楠竹,一套工具,一张图纸,最朴素的取材、最原始的手工造就了桃江县志里的一颗传承千年的明珠——大郁竹艺,湖南省桃江县周家湾的周友帮师傅如今是大郁竹艺的传承人,也是业内公认的当下手艺最好、最有天赋的全能型郁匠。
7月10日,调研行程已经过半,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团队迎来了难得的一个艳阳天。
阳光明媚,调研团队在乡间弯曲的小道上沿着清澈的溪流,穿过一片片茂密而幽深竹林,路过一池池荷塘,来到了坐落在山野之间的大郁竹艺有限公司拜访大郁竹艺传承人周友帮。这座乡野建筑也是大郁竹艺传承人周友帮师傅的家,挂着“办公室”牌照的门后,一套楠竹打造的大郁家具映入眼帘,大自然的野趣扑面而来,向调研团队展示着大郁竹艺的独特魅力。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这样的环境对大郁匠人周友帮来说格外合适:大郁竹艺取材山中自然生长之竹、融以匠人之心,每一颗竹子都需要匠人上山精挑细选。作为桃江的著名产业,周师傅向调研团队简述了大郁竹艺的起源:大郁竹艺起源于元朝末年的大郁,当时由于战乱频发,逃到桃江山林的难民就地取材,选择楠竹来修建房屋、制作家具,大郁竹艺初现雏形。后辈定居于世外桃源般远离喧嚣的桃江竹林之中,大郁竹艺也就随之不断发展、日臻精巧。
和小郁竹艺的“郁”相同,大郁的 “郁”也是使竹弯曲的特殊工艺,与小郁不同的是,大郁取材于较大的楠竹,这些楠竹皮厚粗壮,坚固耐用,适合做成房屋、家具等大件,成品虽然保留了竹子的原本形态,但在色泽、比例、触感、细节设计等方面格外讲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提起大郁,周师傅认为:“大郁乍一看外观很粗犷,但其中凝聚了匠人极为细致的考量,多一分少一寸都会丧失美感,所以一个优秀的大郁匠人,除了手艺好,也要有很高的艺术天赋。”
为了帮助调研团队更好地理解大郁竹艺“浑然天成,粗中有细”的设计理念,周师傅以大郁的制作工序中最重要的步骤——“选材”为例进行了深入讲解。他认为好的大郁成品是竹子原生形态的自然美与人工美学设计的巧妙契合。“只有根据竹子自身的特点去设计竹艺产品,才能让作品有灵气,好看又耐用”,周师傅对此颇有庖丁解牛般的得心应手。多年的制作经验以及优越的审美能力使他在选材上往往能够根据竹子独特的天然的形态、设计出精妙的造型,哪怕形态稍有瑕疵的奇形怪状的野生竹,在周师傅的手中也能焕发出浑然天成的光彩。
说到兴起,周师傅起身以大家坐的竹沙发为例,更进一步地讲解大郁选材的重要性。竹沙发的靠背选用的支撑竹是两根自然弯曲的竹子,靠背与座椅间的弧度也贴合人体设计为流线型,整个沙发不显粗笨而又不失淳朴。这样弯曲得基本一致的竹子,是周师傅在山上多次找寻而得,而诺大的竹海也仅此两株,因此竹沙发原本想要采取的“四根支撑竹全部为弯曲竹”的设计想法不得不变为“靠背的两根支撑竹弯曲而前边两根为直线型”。大郁,光有设计灵感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品往往离不开大自然与人的缘分。
周师傅对待出自己手的每件大郁作品“只此一件,绝不二出”的坚定态度,也正源于他对自然界生命独特性的参悟。“浑然天成”的不懈追求,是他对于竹艺、对于生命的敬畏。
天才郁匠,精益求精
周友帮师傅世世代代整个家族都从事大郁制作,他本人从事大郁竹艺已有四十多年,但谈到初入行业的情景,周师傅露出了纯真的微笑:“我14岁的时候,一边在舅舅家帮忙干杂活,一边默默学习作坊里老师傅的手艺。久而久之,那些手艺都耳濡目染了。没过多久我就做出了一把竹椅子,当时家里的长辈都非常惊奇,那时我就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很难想象这样有些许“自夸”嫌疑的一段话,出自周友帮师傅之口,竟无半分自傲自夸,小小的得意也全化作可爱。
大郁是周友帮的生活,周友帮的生活也是大郁。周师傅的家仿佛一个大郁展厅,一件件一具具,无不线条流畅完美、形状简洁大方,从竹子自然形态出发诞育的美感在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周师傅致力于为每件大郁作品注入独特的灵魂,虽然摆放在钢筋混凝土制的现代房屋里,也有“独坐幽篁里”的清幽静雅。
大郁制作的道道工序都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承载着数百年来的文化血脉。然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周师傅不囿于固有的技艺,而是与时俱进,对产品进行了精心的改良:沙发扶手上的菱形凹凸可以按摩手腕;外扩的桌角不仅是为了美观,更增加桌子的稳定性……对此,桃江县文旅广体局非遗中心办公室的刘勇华主任叹服道:“做竹子的很多,但这么有想法的还真只有他这一个。”
除了奇思妙想,周师傅还格外注重实践,精益求精是他的追求。为了开拓大郁竹艺的市场,周师傅首先从竹制品原料本身入手,咨询林业局相关专家、查阅文献,为改进竹子生长品质、延长使用期限做出了努力;在31岁时,周师傅还主动学习了电脑技术,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完善大郁工艺,并尝试采用线上沟通的方式来扩大销售范围。
令人敬佩的是,周友帮师傅并不将经济效益当作大郁发展的着眼点,而有着更加深远的追求:“大郁制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防虫咬的概率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这样的产品我不敢流入市场。”
而面对调研团队成员对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不解,周友帮师傅解释道:“我不能自砸招牌。虽然很多买家只要求防腐时间在三五年就足够了,但是我自己不能接受。目前我已经可以做到让产品保持三十年不变形、不生虫,但是我不满意,我一定要让竹衍生品的寿命和工艺都能和木制品相比。”
同样是工艺,有些人追求现世的经济利益,有些人追求不朽的永恒价值。
三五年不算短,三十年也足够长,但“永垂不朽”的精神追求,必然要建立在百年千年的生命长度的基础上。
对于大郁,对于传承,周友帮师傅已然臻于化境。
荆棘载途,希冀长存
然而,深刻的见解并不能够直接化解大郁也面临的发展困境。谈到这个问题,周师傅向门外偏了偏头,顺着周先生的目光望去,是周师傅家中四个懂事的孩子,从调研团队进门起,扫地、整理、切瓜,四个孩子就没闲下来过。
“我都不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他只说了短短几个字。
“难以想象,做得出这样精巧的艺术品的匠人还要为了生计奔波。”团队成员在走访后红着眼眶这样说道。
但事实就是如此,当代非遗传承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经济效益支撑:老一辈匠人虽然拥有着独特的技艺,但在现代工艺制作的冲击下,难以凭借手艺维持生计;而新一代的青年又不愿意为了经济利益几乎为零的传统手工艺花费大量精力。这样的忧虑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发展得步步维艰,甚至毫无疑问地走向消亡。
“小我融大我,青春勇担当”,在对大郁竹艺的传承情况和市场现状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和评估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团队认为:传承的担子不应该全部落在个人肩上,无论是大郁竹艺还是任何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技艺传承角度来说,竹艺的传承应该由政府主导,可以与高校、特校进行合作,提供相应的教学研讨机构,并固定时间进行教学,给传承人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大郁竹艺也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使产品能够更加契合市场审美需求,提高产品防虫能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利用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途径,也是一种不错的开拓市场的方式。
从周师傅家的后门望出去,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这些生长在桃江的挺拔的君子,千年以来一直庇佑着这片大地上的朴实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大郁竹艺是这片竹林中流传的宝贵财富,而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天人合一、勤劳朴实的农耕文化。
记者丨黄钰涵 史辰欣 杨宇曈 赵婷 汪菁垚
摄影丨杨宇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