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承湖湘红色文化,文心育人谱写新篇



夏日,似火的骄阳映照着炽热的信仰。一群怀着坚定信念的“湖大人”,以满腔热血,以切实行动,在自己的岗位上谱写着时代新篇。“湖大人物”栏目推出湖大人物·七一表彰特别篇,讲述荣获“七一”表彰的湖大人物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故事。



117EAA

支部参观湖南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


他们埋首于《文学评论》等顶级期刊的学术园地,以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构筑科研高地;他们行走在三湘四水的阡陌田野,把课堂延伸至十八洞村的吊脚楼与隆回瑶乡的油茶林;他们搭建起“文学名家走进千年学府”的思想桥梁,让王蒙、阿来等文学大家的智慧之光点亮青年成长之路。


他们就是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这支由23名党员组成的红色先锋学术劲旅,汇聚了国家高层次人才谭桂林、廖可斌教授等领军人物。支部立足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创新实施“党建+学科”双融双促工程,作为首批湖南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验收合格,是学院教书育人的核心力量。


01    


锚定“常”目标,构建多元学习体系

     



支部锚定学习教育常态化目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理论学习机制,为党员干部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滋养。


支部制定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方案,明确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实施“党建+学科”双融双促工程,带领全体党员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和教育的新提法,为支部全部党员发放《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论教育》等书籍,推动用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进一步奠定了支部党建与学术育人融合发展的基础。


同时,支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学习体系,实现宣教无缝衔接。支部书记李群教授利用“学习强国”、“求是网”等线上资源,在微信群中推送文件精读、党史微视频与互动题库,让日常理论学习充满趣味,提高支部成员学习积极性。


02    


根植“红”土壤,文化思政深融合

     



支部始终坚持以湖湘文化为精神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坐标,将党建落脚在三湘大地的文化育人路径中,不断拓展新时代文学教育的外延与深度。


2022年起,支部组织并主办“湖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高峰论坛”“新时代文艺与湖湘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文学的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邀请李敬泽、麦家、乔叶、东西等文学名家来校开设“文学与电影”“文学与家国”等专题讲座,进一步激活学院“文学名家走进千年学府”系列品牌。


支部还围绕湘学、红色文化等主题,组织党员教师多次赴岳麓书院、秋收起义纪念馆、湖南省党史陈列馆开展沉浸式教学,开展文史讲演、研读党史文献等专题活动。特别是“移动党课+数字策展”模式的探索,成功将党建教育搬上“新媒体+”舞台,形成图文、视频、文创三位一体成果体系,进一步拓展了党课传播的触角。


12BD85

支部开展“以学增智”读书班主题教育实践研学活动。


2023年5月,支部组织师生赴十八洞村开展“以学增智”读书班实地研学,现场聆听村支书讲述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实践经验;9月,再赴隆回白水洞村开展慰问与调研,通过口述史访谈、乡村文学采风等方式,将专业所学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撰写乡村文学调研报告10余篇,部分成果被当地政府采纳。


804CC

支部部分成员赴向水洞村调研。


此外,支部创新推出“文学微实习”计划,与地方文化机构、乡村振兴示范点联合设岗,为学生提供红色导览、文化策展、文案写作等服务性岗位,已累计提供100+岗位,惠及学生500余人次,提升了文学学科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支部坚持“讲好湖湘故事,传承中国精神”,用一堂堂生动党课、一场场高水平讲座、一项项落地服务,把高校党建工作做实做深,让文化根脉在青年学子中延展生长。


03    


“党建+学科”创特色,助力发展谱新篇

     



支部充分依托岳麓书院千年文脉根基,发挥国家高层次人才及骨干教师的智识优势,打造集理论宣讲、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特色党课体系,形成了党建与教学双向奔赴、共融共促的生动局面。


国家高层次人才谭桂林教授主编的综合性学术集刊《现代湘学》,目前已成功出版2辑。该集刊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重要学术平台,每年一卷两辑,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发语言文学类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集刊开设了现代湘学文献整理、现代湘学理论研究、湘学史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为湖湘文化研究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129E6A

2025年,谭桂林教授主编的学术集刊《现代湘学》出版。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高层次人才廖可斌教授讲授的《<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课程,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讲授风格,成功入选“国图公开课”,吸引了众多党员和学术爱好者自发浏览学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的著作《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纳入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再版,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1110E

2025年1月,《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修订版)出版。


罗宗宇院长受聘为湖南省图书馆“湘图讲坛”公益讲座专家,积极开展多场公益讲座,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生动的讲授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担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的重要使命。


刘舸教授充分利用“全民阅读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平台,联合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大力推广岳麓讲坛,将其打造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美誉度的人文教育品牌,为文化传承与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3月,支部精心组织举行“文学经典与党史”主题党日示范观摩活动。活动中,党员教师们从中国现代文学、左翼作家、新世纪文学等多个专业角度,深入阐述了百年党史中党与文学相互成就的紧密联系,巧妙将专业研究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有效深化了学习教育成效,为党建工作与学术研究的融合提供了成功范例。


支部通过系统的党课设计,不仅提升了党员教师的理论素养,更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以学铸魂、以文润心”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党课有思想深度、教学有文化温度”的良好局面。


5E189

支部开展“专业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党日活动。


从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现场到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一线,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以党建为魂、以文化人,在《湘籍革命家诗词笺注》的字里行间镌刻初心,在"移动党课+数字策展"中传承薪火。支部正以党建为核、文化为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新时代高校党建的“魂”深度融合。支部始终坚信:唯有让红色基因融入文学血脉,让党建活力激发学术创新,才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育人答卷。


今后,支部将继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为根基,创新党建品牌,为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