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活法:清代文学研究的通侻之道”工作坊在湖南大学文学院举行


47676F


2025年4月26日上午,由湖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活法:清代文学研究的通侻之道”工作坊暨“员辐青年读书会”第二期活动在湖南大学第二院举行,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香港珠海学院、湖南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学者参与本次工作坊。


清代文学研究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清人毛奇龄《西河诗话》云:“盖其时于开、宝全盛之后,贞元诸君皆怯于旧法,思降为通侻之习,而乐天创之,微之、梦得并起而效之……不过舍谧就疏,舍方就圜,舍官样而就家常。”不仅点出中唐诗坛审美范式的转型,更蕴含了文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启示。清代文学研究的“旧法”何谓?在从“谧”到“疏”,从“方”到“圜”,从“官样”到“家常”之外,“旧法”还有哪些“活法”?本次工作坊以“活法:清代文学研究的通侻之道”为题,与会学者以徐雁平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以下简称“《导引》”)为契机,探讨清代文学研究的多元路径及方法更新。





活动伊始,湖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傅湘龙教授代表学院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湖南大学文学院“员辐青年读书会”的初心和活动情况,并从学术研究、学者生存和会议样式等方面阐释“活法”意涵,对工作坊的相关议题进行展望。工作坊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湖南大学文学院翟新明副教授主持,主要探讨《导引》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中的价值。第二部分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吴钦根副教授主持,以“清代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活法’”为主题,探讨清代文学研究在方法层面的更进一步发展。






《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研讨



在《导引》研讨环节,南京大学文学院徐雁平教授分享了教材编写的初衷与理念,提到学术探索中经历徘徊和疑惑是人文学科本色,《导引》即部分反映了这一探索历程。他希望《导引》能够作为讨论的媒介,引发更多学人真诚的探讨和批评,共同推动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步。随后,与谈人分享了对《导引》的阅读与体会。

湖南大学文学院廖可斌教授指出《导引》在程千帆先生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思路基础上有所拓展,厘清了“文献集群”等重要概念,注重语境生成,展示了相关研究的全过程。廖老师还注意到年轻学者的“方法焦虑”,希望他们在遵循文学研究“根本大法”的基础上,不断参酌新法。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吕双伟教授认为《导引》文献扎实、选题新颖,进一步提出目前内容更多偏重文献与文学,将来可考虑微调标题等建议。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海义教授肯定了《导引》中论文和解读结合的体例创新,认为《导引》是生动的案例教学和宝贵的经验之谈,并建议在论文边栏增加评点,以便读者更好把握作者的写作心得和修改过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晨骅副教授认为《导引》呈现了学术论文成型的全景,有作者本人现身说法的“干货”,真诚地展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卡顿”,是众多教材中难得的坦诚之作。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习婷副教授联系自身读博时的心境,指出《导引》在研究方法、信心鼓舞和敬畏之心培养等各方面的启示。

湖南大学文学院傅湘龙教授认为《导引》可以作为硕士、博士新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入门基础书,并就字体、篇幅等提供了改进建议。湖南大学文学院唐志远副教授认为《导引》引领学术热点,在现身说法之外还体现出“扶上马再送一程”的传帮带效应。湖南大学文学院向铁生副教授留意到《导引》在大话题之外还关注到手卷等小话题,与诸多大而全的传统教材相比,专题意味更加鲜明。湖南大学文学院翟新明副教授认为《导引》是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新形式,对当前研究生教学和教材选用具有启示意义。




“清代文学的方法与‘活法”研讨



工作坊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清代文学的方法与‘活法’”,分为清代文学与文献的基本性质、清代文学史的写法、清代文学研究的方法更新等多个专题,凸显清代文学研究方法及其自我反思。

中山大学中文系莫崇毅副教授《清代文学的自注现象及其研究展望》介绍了清代诗、词、赋等各类文体中的“自注”风格、体量,重点探讨了清词自注的研究价值和前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罗琴副教授《清代著述的多重文本层次》以周亮工著述为例,比较各版本中文本的差异,点出清人著述的多重文本层次,提醒研究者重视清人著述的复杂性。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何振《文献链与文献文学史:明清时期的明诗别集评点》构建明诗别集评点的关系网,在“文献集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文献链之说,力图建立文献文学史的研究范式。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李沙珂《动态文献与活的制度实践——从四库提要对清初贰臣的形塑出发》以四库系列提要材料中对清初贰臣的评议为例,探讨文本变动与制度实践的细腻关系。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骆耀军副教授《清代文学史的写法与走向》介绍了1850年以来清代文学的不同写法,并就清代文学史未来写作的三种模式进行了展望。云南大学文学院马君毅副教授《疾病、古琴与清代文学研究》从知识学角度出发,将中医、古琴等专业知识和观念引入清代文学研究,展示了跨学科知识对清代文学研究有趣而巧妙的别样途径。香港珠海学院庄文龙助理教授《清代文论研究的激活——以“意法论”为例》以清代七言绝句范围内“意法论”研究的再起为例,说明清代文论研究的难点和值得努力的方向。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林锋副教授《经典化困境及其后果:清代诗文研究方法断想》讨论了清代诗文经典化的困境及其后果,并一反常规地认为清代文献愈多,文学研究反而更加需要想象力。浙江大学文学院周游研究员《有与空、整与分、接与断:有关清代诗文研究的思考》借鉴推理小说的思维模式,对清代诗文研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关联想象和前景展望。



自由讨论环节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尧育飞副教授主持,与会人员围绕清代小说与戏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湖南大学文学院廖可斌教授进一步指出,从毛奇龄对中唐诗歌变化的看法出发进而引申出清代文学研究的旧法和新变等问题固然值得探索,但也应注意到,无论文学研究如何追求“变法”“活法”,始终都不能忘记回归作品,而立足作品、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灵世界,应该成为青年学者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时所应铭记的共同准则。


图片:胡海欣
文稿:白顺美

湖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