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基地动态】王珂欣:疫情期间官媒话语特征分析

    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作为一次世界性的社会卫生安全事件,官方媒体从防疫战略、国家政策、疫情动态、卫生知识等多角度进行了宣传推广。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官媒话语形式。传统的官方媒体话语具有“语篇模式一定、用词规范严谨、语气正式严肃”等特点(张平2020123),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官媒话语在向平等互动的模式转变,语言更加亲近社会大众。疫情期间的官媒话语具有严肃规范、亲切、互动性强等特征,但也展示出了更多不同,本文以新浪微博平台为基础,选取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XX公安局”等代表党和政府部门的官方媒体平台,通过调查与分类研究,总结出疫情期间官媒的话语特征,并尝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辟谣信息及时有力

 

在疫情期间,新浪微博的“微博辟谣”平台开启了“关于武汉肺炎重要的辟谣信息汇总”专栏,每天自动发送至每个微博用户的信息栏。微博辟谣的基本流程是:①谣言内容简练描述。②表示此言论不实,对谣言的剖析和批评。③对谣言原文的截图或转述。

“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平台也广泛地参与辟谣,例如,“央视新闻”在24日曾推出钟南山团队的独家辟谣(见图1)。

 

1  央视新闻24日官微辟谣钟南山迎接美国药企老总

 

这则官微的突出特点是简单直接,基本按照辟谣套路三步走,开头处用两个微博话题直接说明辟谣内容,便于扩大传播和转发,然后描述谣言内容,这里用了引号区分谣言与真相,接着辟谣。值得注意的是,在辟谣时,官微话语是贴近社会民生的,而不是一板一眼的程式化输出。例如:说与钟南山洽谈的人是美国“哥大”教授,这里用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简称,其后说并非公司“老总”,这个“老总”也并不是官方词汇,而是民间对于公司集团董事长的称呼。在我们一般见到的官媒话语中,不会见到这样似乎“不够严谨”的简称,也没有这样不严肃的称呼。官微的整个表达透露的不是刻板严肃的官方形象,而是贴近于民,用大白话讲实事,积极地辟谣呼喊,民众不会感觉自己“被告知”、“被教育”,而是一个亲切的形象在对自己说理。

又例如,在辟谣时官媒经常使用“明天开学?”“别信!”“假的!”“漏洞百出!”这样的词汇,非常简短有力地给谣言“盖棺定论”,简单明白地表明其虚假性,同时借用标点符号表达强烈情感。在此过程中,官媒话语抛开了一贯的冷静、刻板印象,转而增加情感性和煽动性,大声“呼喊”,让人们立刻明白传言的不可靠。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在疫情期间,官媒有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责任。冲突与急剧变化的环境影响着官媒的话语风格,面对谣言,既需要及时作出反应,用精简、短促有力的话语进行辟谣,同时又需要使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话语与百姓形成互动,取得互信。

 

 政令新闻宣传发布简洁严肃

 

在疫情初始阶段,官微媒体开辟了疫情状况实时公布的大数据平台,关于其工作情况的统计也直接多使用数据。

 

2  人民日报67日转发新冠疫情白皮书内容

 

在图2的两个新闻中,可以看到简洁明了的数字,直接说明我国政府面对疫情做出的工作成效。传统的工作报告应当是详尽繁冗的,不适合快节奏的网络环境,显然简单的数字,明确的图片表达更能抓人眼球。

又如人民日报426日宣推的关于广州市将新冠肺炎测定纳入医保的细则,仅仅是描述了征求意见稿和三级医院的不同服务价格,最后附上具体的新闻链接,感兴趣的网友可继续点击关注,不感兴趣的网友也已看到了“医保政策正在实施”“监测价格并不昂贵”等关键信息。确保了重要信息的传播范围。

 

3  人民日报426日宣推的广州拟将新冠肺炎测定纳入医保的细则

关于病例的接触史,官方媒体及时公布细节,将病毒携带者的籍贯、年龄、病史、活动范围、目前有无送医的情况一一交代,让人看到之后感到安心、放心。

使用数字直接说明和简洁宣传话语反映出我国社会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流通速度极快,宣传推广的前提是对话语有选择的筛选。对细节的公布则体现出政府行政过程的清晰透明、公正公开,以及对人民切实的负责关怀。

 

 新闻宣传话语充满情感色彩

 

不同官微之间会相互转发评论留言,形成一种有情感的宣传矩阵。例如“共青团中央”与“四川共青团”“吉林共青团”“山西共青团”等媒体账号形成了共青团系列宣传矩阵,他们经常相互转发、点赞、留言,互发“点赞”“顶”等文字,这使得官微具有了灵动的情感色彩,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化宣传窗口。上文提到的微博辟谣平台也经常转发不同官微平台的辟谣信息,加入“谣言!”“不要被蒙蔽!”“你被忽悠了吗?”等话语,通过问号、感叹号等传达强烈的情感色彩。可以看出,这些官方媒体的风格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语言风格贴近人心。

此外,疫情中发生的新闻故事,其宣传话语也充满了人文情感温度。首先,官媒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上就与以往不同,偏重基层个体,从微观入手展示抗疫群像。例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包一年家务”的抗疫队员的丈夫、隔着玻璃亲吻的情侣、在病床上看夕阳的老年患者、剃光头的女医生、帮无法返校的学生晒被子的宿管阿姨……官媒的话语也经常对新闻中个人的话语进行引用,在新闻中直言“谢谢你”“谢谢你给我第二次生命”“等你回来,老子包你一年的家务”等等。例如图5,这样的话语真正的关注到了每一个平凡的个人,不是官方的表彰奖励,而是平等的情感沟通,没有英雄主义的赞美,但有普通人的心疼和敬佩。这样的话语是有温度的,正是这样有温度的新闻宣传,才能感动群众,使得社会在精神上更加同心协力。

 


4   414日人民日报抗疫新闻            5  413日人民日报直播预告


 

近期,为了恢复生产,各地兴起直播带货的热潮,朱广权、李思思、尼格买提等央视新闻主持纷纷参与直播活动,与淘宝、微博平台的“网红”们一起带动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在图5中,官方媒体在宣传直播时设置的主词条是“我为湖北胖三斤”,还使用了“冲鸭”“空降”“吃货”等网络热词,像“冲鸭”“吃货”这类词具有所谓的“萌”属性,“空降”在这里不是指空降兵真实的空降行为,而是表示大家对某明星来直播中带货的欢迎和喜爱。这些词都不是传统官媒的严肃词汇,贴近网络用语和民间热词。

事实证明,这样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人民日报数据显示,在各地的直播带动下,电商平台销售湖北的农产品达到了79.6万吨,线上交易超过千万次。从本质上说,宣传武汉地区的农产品,倡导大众直播购物,本身是一种舆论导向,不带有强制性。政府只有和群众充分交流互动,给予群众自由和热情,才能带动农作物销售。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新时期政府对于大众生活具有了更多的信息导向,可以视为“全方位的语言生活管理”(徐大明,2020:38)的一部分,政府与民众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逐步演变到服务与被服务的状态。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变革会影响语言的变化。不断改革发展、深入平等互信的政府态度带来了更加平等多元的官媒话语,重视民生、亲民的政治导向影响着官媒话语向简短、简洁、有人文关怀和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语言息息相关。同时,语言也在改变着社会民生,社会话语表达着民众对社会发展的期待和责任,官媒话语则传达着行政的潜在情感。当官媒话语不断贴近社会话语,表达的是对于社会民众诉求的交流态度,这样的宣传树立了和谐友好的政府形象,更能够取信于民,得到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疫情时期是特殊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中表现出的官媒话语变化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各类机关组织的行政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疫情期间的社会话语变革信息,使关于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平:《中国语言与社会互构思考:基于官微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2期。

徐大明:《城市语言管理与城市语言文明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张治国:《对语言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外语学刊》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