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命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的重要讲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重要工具,那么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呢?看看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师生们都怎么谈。
彭建国(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共同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文明和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武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一直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这意味着我们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同时也给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言环境,而普及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其中的工作重心。
田洋(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助理教授):少数民族地区推普工作意义重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高,是我们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推普工作就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消除语言隔阂、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也是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更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提高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才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水平逐步提升,进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能力。普通话听说能力和规范汉字读写能力的提升是阻断少数民族群众代际贫困、实现永久脱贫最重要的支撑,是促进各民族间良好民族关系建立的重要手段,对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各族群众共同语言意识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例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四月八”、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它们不仅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宝贵财富,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以普通话为媒介,将当地的语言文化资源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社会生产,将其作为社会生产要素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中,不仅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使少数民族群众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化资源所带来的红利,对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优良文化的认同,进而促进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语婕(汉语1802):推普之于共同体意识构建——从“小共同”迈向“大共同”
回望过去,60年以来推普工作成效显著;放眼未来,新时代的推普工作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全国推普的展开,以在全国民众中树立共同的语言意识为目标。从表面看来,这似乎和地区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相背驰。但究其本质,推普工作实质是在推动地域的、民族个体的“小共同”向中华民族“大共同”迈进。
1.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包容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地域方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民族在推普工作这一桥梁下,相互借鉴学习,求同存异下谋求个体的价值和发展。正是“推普工作”化解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共同体中的“异”的对立性,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大共同体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即用部分的“小共同”推动整体的“大共同”。
2.地区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和推普工作彼此联系,无法割裂。地区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中形成的是地区的、民族的“小共同体意识”,这为推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全球文化兴起的时代潮流下,推普工作以共同的语言意识为载体,激发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强化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的是民族文化身份自觉意识的“大共同观”。
推普之于共同体意识构建,是从小共同向大共同的迈进。新时代下,推普工作向“精准推普”转向,将个体语言观、经济语言观和社会语言观相结合,必发挥其重要意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玉莉(汉语1702):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意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资源。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推广普通话,语言不通的话就无法沟通交流,进而无法达成理解与认同。语言作为民族的重要标志,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民族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意识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传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措施。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维护统一,尊重差异,构造多元一体的格局。
就语言而言,一方面要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言环境,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共同语更是各民族沟通理解、促进和谐的心灵桥梁。共同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国之重器之一,对于这个日益强大的发展中的国家,民众对于掌握汉语普通话是自豪的、珍重的,它不仅在日常交流中给予民众便利,促进民族团结,而且对于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也需加强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乡音母语是各族人民留住乡愁、热爱生活的情感寄托,也是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语言是传递民族情感和形成民族身份的统一标识,在推广共同语的同时应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多样的语言资源是国家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发展和强大有重要支撑作用。培养母语意识,弘扬传统文化,使民众能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认同感;而共同语的推广和使用又是建立在这些不同的方言、民族语言和它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之上的,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一体的身份认同感,促进民族间沟通,消除隔阂,和谐并存。
总之,推广共同语和维护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是相辅相成的、并行不悖的关系,对于构建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张婷媛(汉语180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责任,学好普通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互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难以形成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互敬互助、团结共事,都需要语言的交流,学习学好普通话是实现和保障这种交流的必由之路。古人说“乡音难改”,说明语言、语音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的,人在潜意识中会将自己自小接触的语言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生动最好用的语言,但其实每种语言——往小了说是方言,往大了说是各民族国家的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如果怀抱着发现美的心态,带着自己的语言特色去相互了解,不仅可以体悟到各种语言的美,也会更加珍惜自己自小学习的语言,因为对比之后,我们还是会觉得自己的家乡语更美。在这个过程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即是动力,也是途径,不仅是为了了解普通话的美而学习学好它,也是为了介绍自己的母语而去学习学好它。在这样的有来有往、来来回回中,语言的联系即是人的联系,也是民族的联系,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联系。所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
史辰欣(汉语1802):发挥普通话和民族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共同语和民族语言都对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对外(其他国家)而言,无论是共同语的推广还是民族语言的保护,都是为了构建我们的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和整个国家的认同感。使大家充满主人翁意识,爱国意识,不会被敌对势力所分裂,实现更好的发展。
2.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媒介,推广共同语能够帮助我国各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方言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相理解,能够使各地群众联系更加紧密。
3.语言与民族文化相伴而生,反映出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思维习惯。共同语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都承载了或同或异的民族文化特征,两者在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同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不同地区人们对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参与感以及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4.就经济层面来说,共同语的发展促进各地商业交流,经济发展。经济是基础,也是保存和发展地区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各地区的方言也承载了一定的地方传统文化,可以与经济发展活动相融合,如方言歌曲的创作与推广、与方言相关的非遗传承及旅游宣传等。
5.共同语的推广对民族语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无形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及共同体的构建。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新语一般最先反映在共同语中,当共同语和民族语言达到一个互相沟通转化的状态时,它们就进入到了民族语言中,一定程度上帮助民族语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而得到传承发展。
易艳(汉语1802):从语言认同到文化认同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是构建共同语言意识的基础,而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共同体意识形成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在共同体意识构建中是这样一个过程:由语言认同到文化认同,再完成从认同自我民族向认同“中华民族”这一大的民族共同体的过渡。
1.语言认同
首先,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有利于增强方言或少数民族对自身语言的认同感。加强方言和民族语言的认同感并不阻碍推普的进行,反而会对推普起到积极的作用。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传承保护有助于更了解它们的语言结构,是助力我们“精准推普”的利器。因此,找回他们的语言之根,凸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他们及他们的语言正在被保护,被珍视。
2.文化认同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同样承载着厚重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对自我语言的认同的基础上,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也会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亲切感与归属感。
3.自我民族认同到民族共同体认同。
只有实现了对自我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的价值的肯定,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小集体”产生了拥护与爱恋,才能对自己从属于的“大集体”产生情感与真诚支持。在实现自我民族认同的前提下,主动把自己纳入中华民族的大范畴之中,就这样小溪汇成大海、独秀变成春天,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赵欢庆(汉语1701):汉语方言与民族语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存在着联系
汉语方言指汉语在不同地区的地域变体,各方言之间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普通话的推广使各方言区的人民可以采用共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方言中蕴含着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而人类,只有知晓历史与文化,才可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联系,方言区的人民可以从方言中感知历史与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建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掌握本地方言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建立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联系,可以避免生硬的推广普通话。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首先我们应当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人们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少数民族语言既然不同于汉语,如何构建共同的意识?其实,少数民族语言中蕴含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他的人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民族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可以从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历史中,探寻民族融合发展的规律。另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为了同化所有民族,而是对各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总之,语言、思维、文化、历史、心理认同感等是息息相关的,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李美琪(汉语1701):普通话、方言、民族语言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成部分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思维和语言共同塑造族群的文化。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必须在中华民族内部使用通用的语言文字,共同的语言才能承载共同的思维方式,继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培养起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分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毕竟民族通用语言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基础。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受到一定的冲击,使用人数减少,使用范围缩减,语言和方言的衰落实际上也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共同体中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乃至思维方式,如果方言和少数语言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无疑是在割裂历史,抛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需要以通用语为基础,也要注重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并存,这意味着语言的丰富和文化的多样,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共同体。
因此针对中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类型的实际情况,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应该被纳入共同体语言和文化的范畴,使得共同体形成包容性更强,文化类型多样的意识体系,这才是中华民族构建共同体的目标。同时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完善共同体文化的同时,应与时俱进,多吸收通用语中适应时代的内容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进步。因而,通用语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并非单一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单箭头,而是交互的关系,在交融和独立地位上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赖彦秀(汉语1702):文化认同和语言认同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其实上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构筑离不开文化上的身份认同感,而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背后就承载着民族或是地区的文化认同。有了地区的文化认同,才能逐步构建整体的文化认同,认识到地方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够进一步产生认同感和民族自信。
另一方面,我认为普通话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普通话的发展本身也与方言和民族语言有一定的关联,普通话不断吸收来自不同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语音等等,实际上也是共同体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普通话和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不应该是一个互相对立的状态,而是一个共同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互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