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瑶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
2019年11月2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马东瑶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略》专题讲座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301教室圆满举行。我院古代文学教研室老师与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以“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略”为主题,马东瑶教授以多年从事学术研究、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的经验,为大家分享了她在本专业的一些治学方法。
马老师首先提出了古代文学的三个治学目标:“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在“新材料”的研究方面,马老师用最近的学术热门唐宋新出墓志研究作为例子,提醒大家要关注新材料的发现,即使没有进行相关研究也要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
在提及“新方法”时,马老师举出了王兆鹏教授的一篇论文《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虽然此文研究对象是已有学者研究过的南渡词人,但是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引入了西方的“范式”理论,更提出“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等理论,这种中西结合的论证是理论方法的创新。最后,马老师以王兆鹏教授的学生在论文中套用“范式”理论为反例,提醒大家在运用新方法撰写论文时,要避免刻意套用。
在强调“新观点”时,马老师提出了“自成一家,自圆其说”的八字要求,她希望大家兼顾观点的创新与逻辑的严谨,当新的视角和观点难以提出时,可试着对已有优秀论文的命题进行不同方向、不同文体对象的挪用,例如周剑芝博士的《宋诗叙事性研究》一文就是将散文的叙事性研究挪移到了诗歌文体中并提出了“事境”的概念,这种观点和视角的创新有一定难度,但是能填补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有较强学术价值。如果这种填补空白的工作实在难以进行时,马老师建议大家试着去推进旧题研究,即使有些问题被大家反复讨论过,但仍有可挖掘处时,不妨试着推陈出新,如北大谢琰老师的《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最后,马老师强调对待这种旧题的推进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切忌流于表面的平面描述。
马老师运用大量学术事例解读了治学的三“新”目标后,还提出了纯文学研究难度大的问题,她鼓励大家试着做一些跨领域的研究,如科举与文学、经济与文学等论题。马老师还向大家列举了一些文学研究的类别:文学历史研究,主要是文学断代的研究,应避免写成断代史,推荐大家阅读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文学类型研究,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思维,如唱和诗研究;文学传播接受研究,马老师以自己的文章《论宋人对九龄风度的接受》为例,提到新唐书对张九龄形象的改写;此外还有文学要素研究等。
讲座的最后马东瑶老师告诫大家“研究对象的价值不等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大家应关注研究对象创作时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而不是为了凸显论文的价值而过分夸耀研究对象。另外,我们读书时当然应从大家作品读起,但在研究时既不要过于避开大家,也不要歧视小家,应保持一个研究者的客观角度,作为文学研究,我们不免地对研究对象产生感情,但是一定要有公允的学术判断。
马老师在分享完经验后,与听众们进行了交流。湖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一位研究生提问了关于唐代笔记传奇与诗歌这类跨文体研究应注意些什么。马东瑶老师认为,应当考虑两种文体各自的发展脉络,它们可能在某一阶段具有相似性,但研究时务必要分清文体之间的界限,此外,建议从点到面,以典型性的对象切入然后再探讨群体的共性。之后,马老师还就几位同学所提出的毕业论文选题等方面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最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向铁生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马老师用指导和审阅论文中遇见的大量实例,向我们介绍了论文写作和阅读的具体方法,是满满的“干货”。本专业的研究生在“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这三个方面应注意马老师的一些提醒,提升论文的写作水平,同时还要保持阅读期刊的好习惯。
至此,马东瑶老师的讲座圆满结束。
记者:刘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