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张英进:传记电影的叙事主题与客体——多层次生命写作的选择
2018年12月17日晚,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主任张英进教授应邀在湖南大学研究生院D栋312教室作了主题为“传记电影的叙事主题与客体——多层次生命写作的选择”的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罗宗宇教授代表学院给张英进教授颁发了聘书,聘请张英进教授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及湖南省海外中国学研究基地客座教授。
张英进教授是著名海外华人学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影视文学研究领域中一流专家,许多师生和电影爱好者慕名而来聆听讲座。陈伟华、胡辉杰、黄蓉等多位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还有不少来自影视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中南大学、湖南师大等外校的教师来到了讲座现场,整个教室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张英进教授首先对传记与生命写作的英文词义做了词源学考察,并提出现有的“传记”概念更多地在于传达一种较为静态的、约定俗成的呈现模式,似乎历史的真实可以完全得到客观的“记录”,而记录的媒介尽可能地销声匿迹。而“生命写作”则重在凸显原来似乎“隐形的”媒介和作者,进而强调一种动态的、主体性的介入与再创。张教授认为,从“传记”到“生命写作”的术语调整背后是一种从作为名词的“故事”(narrative)到作为动词的“叙事”(narrate)的根本性的概念转变。
在具体分析传记片如何处理历史真实时,张英进教授从电影的改编理论出发认为电影改编是文学原著的再生,传记片也是传记人物的生命在电影媒介中的重写。同电影改编一样,传记片不必一味追求历史真实,因为任何媒介的再现都在不同程度上重构了历史。作为对历史人物的一种新的生命写作,传记片的意义在于保留阐释历史的多种可能。作为观众和学者,我们也应该接受传记片的邀请,探索历史再现的意义建构。
接着,张教授以关锦鹏导演的传记片《阮玲玉》为例,从主体建构文化价值的角度分析了这部女性传记片。张教授认为,《阮玲玉》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其相互交错的三条叙事:一是阐释、再现阮玲玉20世纪30年代初演艺生涯的彩色虚构影片,二是阮玲玉当年出演的黑白默片中部分现存的精彩片段,三是显露传记片《阮玲玉》的拍摄和准备过程的黑白或偏蓝的纪录片段。三段纵横时空的片段交插使得电影的叙事语言变得层次复杂、时空交错,也让熟悉阮玲玉生平的观众看到了不同的阮玲玉。而影片中出现的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与90年代的香港,以及链接并体现多元时空的张曼玉其具有多义性的身体都旨在通过多重文本的交错与重叠,实现多层次生命写作所带来的矛盾与张力,从而向观众发出对历史真实与人生意义进一步研究的邀请。
最后,张教授总结道,传记片不是历史的客观呈现,不是真实的直接显示,而是传创作主体对历史客体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和艺术媒体的再现。其结果是一个生命写作与死亡写作的多层次的互文,而观众对传记互文的理解可以是开放的。传记片的意义在于挑战观众和学者的成见、定见或偏见,引导观众重新思考生命写作中的历史、真实、记忆与再现等一系列问题。
互动环节,张英进教授妙语连珠,对与会师生提出的“如何把握电影本身表达与观众自发想象二者关系”“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反叛是否会导向虚无”等问题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讲座最后,罗宗宇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炼的总结和高度的评价,指出张英进教授梳理了传记以及传记电影的概念流变,在理论层面探讨了原型与再创、历史与再现、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为当下鲜活的传记电影实例带来独到的理论阐发,是极具学理性、思辨性与启发性的讲座。
文:胡良艳
图:罗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