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泉论坛|英语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记季进教授讲座

2015年12月24日晚7时,复临舍201室,苏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心主任、唐文治书院常务副院长季进教授应湖南大学文学院的邀请来到文泉论坛,以“英语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讲座。

随着世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发展,孔子学院遍地开花,正如季教授所说的:“海外汉学现在已成‘大众狂欢'的趋势。”季教授这样开玩笑道:“我不想给你们做一个理论的催眠,而只是想跟你们一起把国外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大致理一下。”季教授把研究学者们分为三代“开创继承者们”。

第一代学者主要包括夏志清、夏济安两兄弟和普实克。20世纪50年代,夏志清和普实克分别在美国和欧洲开始对晚清到当代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动力论进行广泛的研究考察,由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夏志清的“感时忧国”和普实克的“抒情/史诗”,直到近年仍被当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典范来看待。1968年出版了夏济安德《黑暗的闸门》,该书是对20年代至5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阵营美学和政治的一次评论概述,极富个人洞见和历史敏感性。

第二代学者的代表性人物是李欧梵教授。他于1973年出版了专著《现代中国作家之浪漫一代》,正如书名所示,此书探讨了文学论述观念以及一代中国作家兼革命家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此书表现了李氏对文学、文化和传记历史相掺杂的兴趣。此外,该书还提供了一种后人无法模仿获取的学术模式,它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创作系统。主张要把生活、文学慢下来,从音乐、文学中去享受生活。

第三代学者主要是王德威教授。他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从一个新的角度第一次提出对五四文学的解剖,具有划时代意义。王教授还从更深层次地角度看待普实克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学1949年后的史诗传统,他认为在1949年后浪漫文学传统在史诗传统的大背景下依然不绝如缕地继续发展着,这是值得关注和了解的。

此外,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专门考察单个作家的学术专著。这些研究分别包括:钱钟书、丁玲、沈从文、萧红、以及周作人。随着威廉姆·莱尔和李欧梵分别所撰的关于鲁迅的批评著述的出现,这种趋势在1986-1987年达到巅峰。与此同时,其他评论家还研究了上世纪文学的特殊类型、现象和运动,比如西门农和米列娜研究了关于晚清小说及其传承者等。除此以外,期刊《中国现代文学》和卷帙浩繁的会议参考文献——包括《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鲁迅遗产》(李欧梵主编)和《中国台湾小说》——以及大量的文集和翻译作品等等,均对此领域的活力做出了贡献。截止90年代初期,我们已经可以断言,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研究中最兴盛的领域之一。

季教授以丰富的学识全程细致地介绍了英语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并向大家介绍了大量优秀的学者和书籍,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同学们在聆听讲座后积极地向季教授提问,师生间的交流非常顺利,讲座最后以季教授的“在享受生活中享受学术”为结语圆满落下句号。

文/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