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从审美说起 ——吴子林研究员讲座侧记

2016年5月20日晚上7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评论》杂志社编审吴子林在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404教室做了题为“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童庆炳文艺思想及其意义”的学术讲座。文学院博士生、研究生和部分教师到场聆听。文学院刘涵之老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吴子林研究员结合个人的人生经验和写作经验,主要阐述了童庆炳老师的审美诗学、心理诗学、比较诗学、文体诗学和文化诗学等五个阶段的文艺思想理论及其意义。吴子林研究员指出,在审美诗学阶段,童老师一改前人“只要是形象式反映的就是文学”的观念,对文学特征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在1981年《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审美,而后在1984年《文学概论》中正式概述审美反映论,以此取代建国以来的形象特征论,由此开始建构审美诗学。之后,童老师又进一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论,标志了中国现代文论观念开始走向成熟。进入心理诗学阶段,在文学主体论问题的争论中,童老师从文艺学角度,赞同、延续并深化文学主体论,从而推动了长期以来停滞的文艺心理学向前发展,并将古典文艺心理学向现代性推进。而在文体诗学阶段,童老师则以敏锐的眼光从语言、形式问题出发去研究文体问题。在他看来,文体是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的体式,是体裁、语体、风格三者的结合体。而在文体创造的研究中,他指出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且两者内部关系不平等,可用体裁作为两者的中介以解决其矛盾。

吴子林研究员认为,在古代文论中建构起来的比较诗学阶段,既是文艺学理论观念建构的成熟期,也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展开期。他强调,童老师以历史优先、互为主体、逻辑自洽三原则来研究文艺理论,并大力赞赏其中西互证、古今沟通的阐释方法。而对于文化诗学研究阶段中童老师主张的“文学本位论”“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重新结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等观点,吴子林研究员指出,其以文化的方法建构了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倡导了一种深度精神文化、人文关怀和诗意的追求,批判了社会文化中浅薄、庸俗、丑恶的反文化的东西。

对于童老师的文艺思想理论,吴子林研究员分析细致、明晰,阐述生动、深刻,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吴子林研究员对“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关注美的本质的同时,更应关注美的生成、美的机制和美的创造,从而加深文学理论的现实意义。而对“如何保持审美”这一回答,他则以文学批评家为例,指出审美的保持就在于从创造美到意识到其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价值。

本次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陈婷

图/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