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建立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语言学史研究——李无未教授讲座侧记

2016年6月24日下午3点,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副会长李无未教授应邀来我校为师生主讲“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彭兰玉教授主持。

李无未教授主要围绕东亚语言学视阈下汉语语言学史相关研究展开探讨。李教授解释,“东亚语言学视阈”指的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语言学研究最优“整体性”视野,超越了“国别”范畴和“语系”范畴,并着眼于历史上形成的“汉字文化圈”内“跨文化”互动而形成东亚文明的语言学学术观点理念。李教授主要以日本为例,对比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各国的文典著作,指出日本在汉语虚词研究、荷兰语言学传播、英式语法及本国重视日语语法和汉语文法等影响下,其语言学史得到广泛发展,并造就大量本国及别国的文典,从而促使其成为当时东亚各国文典著作最多的国家。而当时在日本统治下韩国、台湾,文典著作也深受日本影响。由此说明,东亚各国间语法联系非常紧密,建立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语言学史研究成为可能,也十分必要和重要。

李教授认为,无论是台湾学者对音韵学的研究,还是我国学者对诸如《康熙字典》《玉篇》等文献著作的研究,或是对汉语语音规范测试等探究,都不可孤立化,应与国外文献相结合,以获取最新、全面、完整的资料内容。他强调,在东亚视阈内,就汉语语言学史研究来说,不应局限于对汉语文献的探讨,还应扩大研究视野和范围,与海外文献紧密联系,广度挖掘,深化理论,扩大影响,从而促进汉语史的进一步发展。而在谈及汉语音韵学史的困境问题时,李教授指出,海外汉学可开拓视野并可提供更广泛的资源,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包括音韵学史、语法学史、词汇学史等在内的本土研究。

彭兰玉教授对本次讲座总结道:李教授对文典系列等东亚环流现象的研究发人深思,能够引起在座师生对汉语环流现象中类似的流传、认识、利用、挖掘、研究等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在互动环节,师生们还就东亚汉语材料挖掘、域外汉学、东亚文化、“倭歌”“倭赋”、语法是否应该普及到中学课堂等问题向李教授进行了请教。

文/陈婷 图/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