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 罗剑波:复旦大学的辞赋研究传统

2024年12月22日,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罗剑波在学院101室开展了一场题为“复旦大学的辞赋研究传统”的学术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本次讲座由牛海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罗剑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自1925年建系以来的悠久历史,并强调了中国古典文学与文体研究中辞赋研究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辞赋研究领域自成一道学脉,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罗教授将复旦大学的辞赋研究传统分为两个重要阶段进行阐述。第一阶段为1933年至1966年,这是复旦大学辞赋研究的奠基时期。他提到,1933年陈子展先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的《辞赋与小说》与《再谈〈丑妇赋〉》两文,标志着复旦大学辞赋研究的正式开启。此后,陈子展先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共同奠定了复旦大学辞赋研究的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罗教授着重介绍了作为复旦大学辞赋研究先驱的陈子展先生在《楚辞》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以及其采取的文学、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等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陈先生不仅注重训诂、疏证,还结合出土文献与历代史料,力求还原《楚辞》创作最真实的历史背景,从世界文学史的高度将《楚辞》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此外,罗教授还提到郭绍虞先生和朱东润先生的卓越成就。郭绍虞先生的赋体研究既有宏观学术史的思考,也有对具体赋作的深入分析,也是较早用现代研究眼光对赋进行中肯评价的学者。朱东润先生则以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广泛涉猎和深厚造诣,为复旦大学辞赋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罗教授指出,复旦大学辞赋研究的第二阶段聚焦于1979年至2006年,这是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一时期,陈子展先生继续带领新一代复旦学者在辞赋研究领域深耕,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同时,蒋天枢先生、王运熙先生、顾易生先生、章培恒先生等学者也相继涌现,为复旦大学辞赋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其中,蒋天枢先生的《楚辞论文集》和《楚辞校释》两部力作,在《楚辞》的流传与版本等问题上多有创获;王运熙先生的辞赋研究以求真为目标,其学术成果兼具学术史色彩和文本解读的深度;顾易生先生的辞赋研究以屈原及其辞赋为重点,兼及其他赋家赋作,其研究立足文学批评史视野,注重原始文献材料的研读和全面系统的考察。章培恒先生则以其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和独特的学术见解,在《楚辞》研究领域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讲座的最后,罗教授对复旦大学辞赋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精神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复旦大学辞赋研究传统主要表现在鲜明的“历史学风格”、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并重、以及学术独创性的追求等方面。同时,复旦学人在学术研究中讲风骨、守道义、重伦情的精神情操也值得称道。

罗教授以严谨、生动的讲解方式,为学院的师生们梳理了复旦大学在辞赋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和学术成就。牛海蓉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熊宣宣

审核:朱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