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肖铁:“群之为物”——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众书写

2024年6月26日19:3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肖铁来到文学院101教室,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群之为物’——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众书写”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刘涵之教授主持,学院文艺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部分老师及博硕和本科生参加,讲座还吸引了校外师生。

                                                                               李金定  拍摄

肖铁副教授从叶圣陶的《倪焕之》导入,谈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个体投入群众的海洋,经历了自我身份、自我认同、自我构想的转变,引出“研究现代文学的语境是什么”这一问题。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一书中,肖老师通过分析现代作家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讨论了文学书写与理论书写的对应关系,思考群众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是如何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启蒙与革命的一个想象载体。

                                                                李金定  拍摄

肖铁副教授认为,群众书写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群众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另一方面群众自己却不能发声,作家往往强调群众的声音只有被转述才能被听见。目前,“群众崛起”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个核心的议题,群众在现代中国从被动的客体成为了书写的主体。

随后,肖铁副教授指出,“群众话语”具有跨国际性,而这种跨越边界的流动性取决于概念是如何在本土被传播、被赋予新的意义的。在群众研究中,前代学者多以欧美国家为主体,中国史角度的群众故事研究较为欠缺。因此他希望能够把中国对群众的书写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知识史的背景下,通过中国研究反映出欧美中心全球思想史的特殊性。落实到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则表现为思考群众话语出现的语境、关于个人的发展与现代性的内转两个方面,以及如何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书写与想象“群众”与“我”的关系两个问题。

 

在互动提问环节,肖铁副教授就“如何定义知识分子”、“底层叙事的悖论”、“个人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是否会有群众压倒个人的情况”等问题做出回应,指出学术研究应该关注文化生产的背景和时间。他特别说明书中“群众”指的是具体的群众,而非与社会精英相对的抽象群众,即集合在特定时空内肉体的集合,对肉体的集合的发现本身与五四运动同时,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刘涵之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代表同学们就“申请国外研究生需要注意什么事项”进行提问。肖铁副教授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匹配度”是关键因素,建议同学们在申请博士前,深入了解目标导师的研究方向、明确自身研究兴趣,才能更好地攻克语言等难关,拥有更加良好的就读体验。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字:苏煜文

图片:苏煜文

审核:刘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