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晚19:0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杜泽逊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文献学的方法和实践”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傅湘龙老师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讲座以腾讯会议形式举行,吸引校内外听众200余位。
讲座伊始,杜教授围绕议题进行释解,介绍了一些文献学知识,如校勘学的目的、古代的主要刻书中心等。其后,讲座从史料梳理、史料考异及版本校勘这三个方面展开,分别使用详细的例证与具体的说明,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献学的主要方法和实践操作。
在史料梳理方面,杜教授通过详细解读一张西汉画像石引入闵子骞的故事,先后展示了涉及到闵子骞孝亲事迹的几则材料,对闵子骞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在对比不同文献记载之后,杜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何闵子骞的兄弟数量在不同时代的文献记载中有所变化?并建言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在史料考异方面,杜教授对比了“郤克使齐”这一故事的相关材料,向同学们介绍了史料考异的方法。经过仔细分析《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史记·齐世家》及《史记·晋世家》等涉及这则故事的相关文献,又回归最原始的文献即《春秋》经文,通过制表等方式加以比照,使以上材料中存在的细微差别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司马迁在《史记》中两个不同世家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也存在差异的现象。杜教授指出,虽然流传过程中产生差异的背后原因未必能在短期内清晰探究,但我们依然必须要知道这些区别存在,这也是史料考异的意义所在。
在版本校勘方面,杜教授以《周易注疏》中的脱文现象为例,介绍版本校勘的相关知识。他摘出《周易注疏》卷三《观卦》注疏的部分语句,提到同一段落在与宋刊单疏本、宋刊八行本对照时发现的脱文情况,经对照分析后填补了元十行本及永乐本存在的缺漏,复原了最初的完整版,由此推断出永乐本与元十行本之间的承继关联。这一实例让同学们深刻意识到了对比不同版本文献的重要性,强化了古书版本意识。
在讲述上述内容之外,杜教授还强调了两点:一是结合自身经历谈到从事《十三经注疏汇校》的艰苦历程,解释《尚书注疏汇校》为何仅做校勘记而未加按语之因。二是殷殷嘱托青年学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学习,加强基本功训练,筑牢根本。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杜教授对大家提出的“在繁重学业之外如何比较高效地阅读《十三经注疏》”“是否赞同所有古籍都应该电子化以预防不可抗力造成的文献损失”等问题进行了真诚细致的解答。傅湘龙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图|文:蔡书勤
审核:付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