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动态丨黄发有: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开掘的意义与方法

2023年3月2日晚19:0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黄发有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开掘的意义与方法”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罗宗宇教授主持,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积极参与,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黄教授简要交代了选择该讲座专题的基本背景:当代文学史料很多,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可能被埋没;当代文学史料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出现了许多异于以往的新形式;人们往往要在时过境迁之后才能意识到某段具体材料的价值等等。

接着,黄教授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研究的特征、收藏状态与具体类型,解释了馆藏或私人所藏的稀见史料尚未公开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这些材料可能的来源,表示对于这类史料的内容和价值需要仔细鉴别、综合判断。在介绍的过程中,黄教授展示了大量私藏的作家书信、审稿意见、稿费单等图片,让同学们得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稀见史料的原始形貌,并通过叙述史料背后的温情故事让同学们体会史料价值之外情感的温度。

随后,黄教授指出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发掘的意义所在:一是在媒介格局快速转化的语境中及时抢救出那些即将消失的手写、油印材料及内部印刷品;二是还原历史真相以避免误会产生;三是通过串联碎片化的稀见史料,连点成线再成面,在研究方面推陈出新。

最后,黄教授还为大家总结了一些中国当代文学稀见史料的开掘方法。首先要“化异为常”,考察稀见史料转化为常规史料、与已有史料融合的可能性,考索来源、辨别真伪,准确评估其价值并做好新旧互证、推动学术创新;其次要在“同时代性”视野中寻找断裂的链环,点明了研究者作为同时代人和“在场者”在研究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也提醒大家在研究同时代作品时要不忘保持距离感,进行反思;再次要“以碎立通”,深入研究足够多的碎片化史料和个案,形成客观公允的宏观把握,摆脱先入为主的框架束缚,以小见大、抓住研究对象独特性,还原文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复杂性。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前来听讲的学生与老师都踊跃发言,黄教授对大家提出的“网络史料如何保存与处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探讨编辑对于作家作品最终成型出版的影响”“对客家文化的理解与解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图:李金定、陈姣宁

文:蔡书勤

审查: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