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晚19:00,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陈建华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张爱玲《小团圆》与晚期风格”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傅湘龙老师主持,这是“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恢复建院二十周年”院庆系列学术讲座之一,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积极参与。讲座以腾讯会议形式举行,吸引听众160余位。
讲座伊始,陈教授引用张爱玲在1944年写作的散文《私语》中的一句话:“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点出了张爱玲早年家庭生活环境的独特性、她作为“叛逆女孩”的一面以及“野心勃勃”的抱负,也简要介绍了她移居美国之后的经历,举出她晚年离群索居、与外界脱离的例子等,表示大众因为这些怪癖对张爱玲的看法众声喧哗,而自己的新书中将会重点突出她有趣的地方及背后的原因。
接着,陈教授通过资料展示的方式给大家呈现张爱玲早年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他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就能够靠写作自己养活自己的女性是非常难得的。张爱玲早期多用英文写作,发表在上海英文杂志《二十世纪》上,配图也多为张爱玲本人亲自绘制。而她文学写作的高起点不仅表现在以上这些方面,更体现在较为客观同时又带有幽默感的表达方式、优美且富有弹性的语言、在中外比较的视角中对于经济、宗教、生活方式等的思考、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转化等。这些都彰显着她早年从事创作之初即表现出来的不同凡响。
随后,陈教授分析了《小团圆》作为一本记忆之书、一种自传式的文体、一场对自我的解剖,使用的场景跳转与情节互相穿插等写作手法与一般我们读到的小说大相径庭,表现出超前的独特性,具有世界文学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张爱玲这部作品在大家对于西方现代主义还比较陌生的时期,颠覆了主流的写作模式,且在写作过程中忠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非常难得的。陈教授通过《今生今世》和《小团圆》文本相似情节对比的方式,衬托出张在描写自己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时的技高一筹与真实生动,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小团圆》中九莉和蕊秋之间家丑爆料式的情节。陈教授表示,这本书中对于母女关系的揭露看似残酷,却显示出张爱玲负载着心理创伤与经济压力而走向独立自主的义无反顾的姿态,矗立起为女性立则的现代伦理。
最后,陈教授对《小团圆》这部张爱玲晚期风格代表作进行了总结,称其打破小说的叙事常规,由作者的记忆与想象开展叙事,情节自由穿越时空。他肯定了张爱玲在名声如日中天之时勇于否定自己却再攀高峰,在几经曲折回旋的摸索之后,创作出形式上焕然一新、更具现代主义先锋特点的作品,并引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话,盛赞张爱玲是不为盛名束缚而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的“伟大艺术家”。陈教授也举出作为张爱玲“难得知音”的宋淇读到第一二章时的反应,说明这样新奇的叙事会给普通读者带来的困惑,并且知道部分“张迷”并不习惯这样“金石”般的晚期风格,但依然希望大家对她的早晚之作不必抑此扬彼,更增一份“伟大”的包容。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陈教授对学生提出的“张爱玲与后现代之间的相通性”“未来张爱玲研究的主打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真诚的解答。傅湘龙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陈教授在分享张爱玲晚期小说《小团圆》的具体创作情形及分析作品特色、价值分析之外,采用的文本细读与对读、材料收集与整合等学术研究方法等也都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讲座到此圆满结束。
图/文:蔡书勤
审核:付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