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杨树达日记》研读工作坊在湖南大学举行

2024年12月29日上午,在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诞辰140周年来临之际,由湖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杨树达日记》研读工作坊暨湖南大学“员辐青年读书会”第一次活动在湖南大学第二院举行。与会专家以2024年新出版的完整本《杨树达日记》为中心,探讨了杨树达的生平、学术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长沙晚报社、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等高校、出版机构与社会组织的20余位学者参会,中国书协副主席鄢福初、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书良为“员辐青年读书会”题写了书法条幅。






   

一键直达历史现场的《杨树达日记》


   

   

   

被陈寅恪誉为“当今训诂学第一人”的杨树达,身后留下51册、皇皇二百余万字的日记,起自1907年,终于1956年,时间跨度近50年,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这些日记原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以手稿本形式存在,整理难度十分大。《杨树达日记》整理者、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莫晓霞、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刘雪平,《杨树达日记》责任编辑、浙江古籍出版社伍姬颖等介绍了此书在整理、编辑、出版中往复数年的艰辛历程。


   

   

 

   

   

据悉,《杨树达日记》记载各类人名53000余次,《索引》一册涵盖5864个近现代人物。这些索引为一键直达历史现场提供了极为便捷的管道。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仰湘通过《索引》检索中央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符定一,发现《日记》记载74次,通读后即可了然杨树达诋评符定一的前因后果。杨树达后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杨柳岸深入挖掘杨树达在日记中对友人抗战时期表现记载的修改,其中如郑家溉、吴承仕、高步瀛等均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为民族抗战史诗书写了新的篇章。


   

   



   

与湖南大学的不解之缘


   

长沙伢子杨树达先后执教南北各大高校,除去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之外,自1937年至1953年,杨树达均在湖南大学工作。湖南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向铁生指出本次工作坊的会议场地——湖南大学第二院,即是杨树达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日记中,杨树达曾将湖南大学与武汉大学相比较,对湖南大学所望者甚。


在杨树达的人生履历中,执教湖南大学之路并不顺畅。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尧育飞从婚姻变故、抗日战争、湘学传播等角度揭示了杨树达执教湖南大学的各种机缘,指出杨树达之最重要目的在“稍传所学于乡里后进”,正如同为湖南人的张舜徽所说,是“湖南人之矿,终待湖南人发掘之”。有此胸怀,杨树达对湖南大学投射了相当的情感。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翟新明以杨树达与友人、著名音韵学家曾运乾的交游为例,指出他对曾运乾不遗余力的推崇。

杨树达曾担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作为亲见杨树达的前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书良亲切回忆了具有仁者风范的杨树达。他勾勒了杨树达在湖南大学土地上,用树枝教授学生文字学的往事,并再三赞叹了杨树达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作为湖南大学老教授刘永湘先生的外孙,陈书良回顾了杨树达小时候抱着他的画面,指出杨树达对后辈的关爱之情。


 

   

“湖南气”:现代学术中的湘学一脉


   

作为现代湘学的杰出代表,杨树达的学术传统是湘学中独具特色的一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晶萍以钱玄同评语为例,说明杨树达治学“脱湖南人气息”,即不作大言,尚精密考证;杨树达为人则远离圆滑世故,表现得棱角分明,日记中臧否人物直言不讳。这些“湖南气”构成近代湘学的一脉,却与同时代其他湘籍学人差别较大。至于杨树达治学的奥秘,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冯先思发现,剪贴《经籍籑诂》、重做资料汇编,构成杨树达治学与论文高产的秘技。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段炼认为,尽管杨树达是偏旧派的学者,但已经进入现代学术体制之中。他的诸多学术批评话语,构成现代学术同行互评机制的雏形。段炼尤其指出,私人日记的批评形式,有助于说真话,与公开文献有差别,而《杨树达日记》恰恰保留现代学术批评的众多材料。同时,杨树达也有趋新的一面。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汤志辉指出,杨树达日记中记载了胡适等新派人物,相对旧派的杨树达喜读胡适《文存》等著述,而胡适日记中对杨树达则并未特别留意。

要言之,湘学的现代传统在杨树达处发生拐弯,他沉溺于故纸堆,也时能出新。他精于小学,注重吸收江浙考据学家的长处,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湖南人不通小学的污名。在重视朴学之外,杨树达还有“不坠风雅”的一面,创作了不少诗歌,留下大量学人书札。这些,则是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志远等学者的关心之处。


   

   

   

工作坊结束之际,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廖可斌指出,《杨树达日记》是研究的富矿,在探讨杨树达人生行迹、学术史、社会生活等方面均有丰富的意义,是思考湖南人在近代中国特殊地位的重要样本。活动最后,部分参会代表还前往岳麓山,拜谒杨树达先生墓,深切缅怀了这位湖南著名学者。




文字:尧育飞
审核:翟新明
图片:孙 林

湖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