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回顾】刘和平、韩少功湖南大学会讲:从历史到艺术


2020年9月25日晚,著名剧作家、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和平与著名作家韩少功会讲于湖南大学,纵论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如何从历史到艺术。

 

历史真实与艺术想像

刘和平从历史叙事与艺术叙事的区别出发,强调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艺术叙事的虚构性特点。他讲述了从历史叙事到艺术叙事的转变过程,并以《三国志》《三国演义》为例,指出“诗人所讲的历史往往是虚构的历史,诗人所讲的故事往往是想像的故事”。他进而阐释了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价值。当今社会的主流观点是运用科学、哲学、神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以美学的眼光关照世界则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所在。

 

“照亮历史也要照亮现实”

对于历史题材的剧本创作问题,刘和平钟情于宏大叙事,突出大格局、大叙事、大思想三个要素。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如何凸显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成为他的艺术目标。如《北平无战事》中所讲的反腐问题,在当今社会依旧具有借鉴意义与反思空间。又如“纳土归宋”故事主角的更换,从吴越国国主变为统一中原的赵匡胤,主题进而转变为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提升了作品内涵。韩少功认为,“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感的民族,关心历史是为了解决未来问题,向哪里去的问题”。他高度评价了刘和平,称他为“具有责任感与思想性的剧作家”。任何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历史对于群体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刘和平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以人民为中心:艺术给大众以希望与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刘和平影响颇深,他说:“艺术是为了给大众以希望与期待,未必去说曾经发生的事,未必去说可能发生的事,而是去说观众希望发生的事。”面对文艺创作、资本市场与大众审美的各取所需,刘和平提出要尽可能追求艺术个性与最大公约数之间的平衡。当然,在创作通俗作品、争取更多受众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影视作品的思想性也一直是刘和平重点思考的问题。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复杂的、不可捉摸的,而非符号化、标签化的扁平人物。刘和平表示,当今的影视剧虽然存在过度娱乐化的情况,但是“百花争鸣”的局面能够部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可喜的。韩少功则认为“文艺首先要是一朵花,而不能是一株草”。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作品的去思想化与去价值化,这不利于影视剧的长远发展。

 

 

互动环节,同学们发言踊跃,提出如何认识历史人物的标杆作用”“大众文化的受众选择”“在历史剧中如何体现文化自信和文化反思”等问题详细解答刘和平特别提出文化高于种族的观点。他策划的南北朝新戏的侧重点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核心是文化的转型。民族问题在这个角度上被弱化,立场问题让位于文化问题。刘和平还盛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文明古国中自有文化底气与文化自信。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历史剧的创作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最后,刘和平寄语当代大学生希望青年学子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时能够退下来,静下心来”,进行自我塑造,不断学习以迎接更好的自己。

 

刘和平讲演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他与韩少功思想上的碰撞,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

 

文字|高珊

摄像|邓雨青 刘越 陈丹颖 杨宇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