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座回顾 | 詹福瑞:谈谈经典与文学史

讲座回顾 | 詹福瑞:谈谈经典与文学史

 

201916日下午3时,原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詹福瑞教授应邀在湖南大学研究生院D206教室作了主题为谈谈经典与文学史的学术讲座。文学院牛海蓉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首先介绍了詹福瑞教授的学术成就,并表达了对詹教授的尊敬和仰慕。

(图一)

讲座伊始,詹福瑞教授点明本场讲座中涉及的两个话题:经典与文学史的书写经典教育,他提到经典进入教育,进入课堂,一是凭借文学作品选,另一则是文学史的书写。他从古今中外论述了经典与教育的渊源,引用了哈罗德·布鲁姆,杰洛瑞等人对于文学经典建构的理论,梳理了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历程,得出经典从古至今都是教育界绕不开的话题这一结论。接下来,詹教授妙语连珠,围绕两大主题,详细展开论述。

 

经典与文学史的书写

 

詹福瑞教授讲到,对于选编入文学史中的作品,是否都为经典,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张之纯、胡适、刘大杰、袁行霈等人的文学史编本,基本都按照两大原则:一类是作为某一时期的文学现象来介绍,一类是作为文学经典来介绍。以司马相如为例,评价不一。

(图二)

从对于经典的研究来看,50年代以前主要以李白、杜甫等经典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而在当今社会,詹教授提出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去思想化的倾向。近些年的研究注重文献搜集整理,忽视经典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将文本的人文价值置于次要位置,这样缺乏价值判断的研究是没有重大突破的。

二,去文学化的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去西方的文学观念:五四以后,西方的文学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是不适用于古代文学研究的;詹教授认为完全按照西方标准为古代文学设框是框不住的,与此同时,按照经史子集不分家研究,要注意基本立足点,即审美。第二,泛文化,忽视文本本身的规律,对其内部规律的研究坚持得不够

三,去经典化的倾向。近些年来,中国文学史编撰的显著现象是篇幅越来越大,其中一个原因是问题包含更充足另外则由于一些中小作家作品的增多这导致一个严重后果是对于经典作家的研究很难向前推进。

 

经典教育

 

对于经典教育这一话题,詹教授从教育现状出发,谈及到实际存在的很多问题:在大学中究竟应以讲授为主,还是以读书写作为主?经典应如何成为教育的主体,以便于学生接受?这值得大家去思考。现阶段的文学讲授,包括中学语文的讲授,都是一种技术教育,对于价值层面的忽视是不可取的。

对此,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在场学生提出建议,文学最应该教会我们的应是审美,而经典在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起到典范作用。经典并不单指一个文本,它好似带着光环一样越来越强大,会越走越远。因此,我们的阅读不能舍本逐末,经典仍是教育的主体。

在之后的互动环节中,詹教授对于文学自觉”“红学研究”“经典的流传与超越等问题逐一细致解答,赢得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图三

最后,牛海蓉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炼总结和高度评价,并结合自身指出:古代文学史经过时间的积淀,经过时间的淘汰,将真正的经典流传下来,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此外,牛老师建议大家应多创作,对于古典词赋应挖掘它更多的美。

 

图文:裴蓉凤